【开发板试用报告】+Hi3861开发板从到手到上手全过程 精华
这是收到板子后,全部模块的大合照,
首先看一下底板。具有电池接口,以及各个小模块的转接板支持arduino接口,不知道后期是不是会支持arduino开发。背面有各个模块的PIN脚。不过电池接口那个转换开关有点难拨。
第二块是主控板,有最小系统模块,通过邮票孔焊接。尺寸长宽大概都只有1CM多一点。很小巧了,PIN脚是4*11个。
串口通过CH340转换成232电平。板子上还有一个LED1,一个USR按键,一个RST按键。板子上还有一个板载的PCB天下,匹配应该是在最小核心板上做好了。
剩下的就是一个IIC的OLED屏幕,屏幕下有两个按键。
一个交通灯模块,带有一个按键,红绿黄三色灯,一个蜂鸣器。
一个人体检测模块,带有一个光敏电阻,一个PIR红外传感,一个三色LED
一个环境检测模块,带有一个MQ-2可燃气体传感,一个温湿度传感aht20,一个蜂鸣器;
一个JTAG转换模块;
一个NFC接收模块,FM11NC08 NFC通道芯片,支持14443;
然后现在开始搭建完整的编译开发烧写环境。
Docker真是一个好工具,简直省了不少事。
首先安装docker,我的是win10企业版,所以会方便一些。直接从官网下载安装即可。
具体安装和docker简介可以参考这个教程:https://www.runoob.com/docker/windows-docker-install.html
win10支持原生WSL环境,可以在系统里面开启Hyper-V。
安装完成之后,再安装Ubuntu到docker。
系统更新,安装软件包,如果下载很慢可能要更换软件源。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openssl 没有安装的问题。通过如下方法解决
再次make && make install之后。这次就可以安装openssl了。
后续的python配置可以继续参考官方提供的教程。
接下来安装的就是Linux下面的编译工具
至此,Linux下的编译环境就配置完成了。通过hi_burn就可以烧写firmware了。
接下来就是给大家推荐一个VS code的插件,remote-containers。
微软官方提供的一个对docker的支持。连接到容器之后,可以像操作本地文件一样操作容器。而且配置都省了。强烈推荐呀。
谁再说Windows不是开发利器,喜欢纯命令行操作的。那我就要怼他了,这样点点鼠标不香么。
现在编译环境已经搭建完成,现在可以看看代码,编译一把烧到板子里面了。
你这个烧录环境适合用PYthon语言进行编程吗
vs code支持很多语言呀。可以了解一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