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件行业发展为何如此缓慢? 原创
任何市场或者叫生意,本质来源是客户的需求。软件公司作为乙方,在围绕着客户需求,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
软件市场中,按付费能力,客户被分为三六九等:政府与事业单位,大型国企与私企,中型企业,小微企业,个人。
政府与事业单位,由于中央对信息产业的扶持政策,在预算上给予充足的空间,所以,政府与事业单位的付费能力超强,并在整个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这部分需求,严重受到各个地方政府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或政商关系的干预,使的国内软件市场呈现很强的地域特点。虽然各个地方需求大同小异,但也往往存在一家或几家地方软件企业,围绕着某类主体而存活,并大量重复造轮子的现象。
此类软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其企业高管与其服务对象建立的利益输送链,因此这类软件企业可以说完全不重视技术研发,对内,他们采取高强度工作和淘汰机制;对外,他们会使用拖欠工程款等无赖手段。通过剥削软件开发者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也往往是这个群体,其为了降低成本,其内部大量使用各类非正版工具软件,这很好的配合了海外软件公司在国内的竞争策略,在其内部培养出一大堆严重依赖这些工具的熟练工人,从而使其客户不得不大量采购各类昂贵的海外软件产品。
例如 以微软,Oracle为代表的两家企业,利用其window与java的垄断地位,免费或放任非正版其基础软件与开发工具,如:window个人版,visual studio,jdk等。而主要的收费软件为:window server, sqlserver, oracle数据库,等。
这点上,这类软件企业体现出强烈的"买办"特征:其不仅不愿意追求技术进步,反而与跨国垄断软件企业深度绑定,将其余成本转嫁给其服务的对象,从而使得本意用来扶持民族软件企业的资金,除了中饱私囊以外,基本都流出海外,从而进一步巩固跨国垄断软件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高端位置。
大型的国企与私企,其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其受政策作用小于市场作用。但由于其内部庞大,分工详细,业务流程复杂而且独特。对软件的需求,呈现出高度定制化的特点。那么软件就无法通过购买已有产品来降低成本,只能组织大量人员组成开发团队来满足其定制需求。 于是,围绕着这些大型企业降低用人成本的需求,就生长出一批自称为软件公司的人力外包企业。
这类人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其内部更内卷的管理规则或灰色手段去压低用工成本,如工资,社保等。这就是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非常典型的”剩余价值“的表现。 这些人力外包企业,本质上做的是买卖人口的生意,软件技术可以说与其毫无关系。而大型企业内部开发团队,是以满足企业流程等应用需求为目的存在的。所以,其没有任何动力将自身的技术边界向高处延展。而且,开发团队往往被定义为成本团队,会变相鼓励内部员工使用非正版,剽窃代码等方式来降低成本。
中型企业或大型企业的边缘部门,由于其业务规模无法支撑其软件定制化的成本,所以往往采用购买现成产品,并在这些产品基础上构建其业务流程,是国内软件产品的主流消费者。在这个市场中,软件公司之间呈现出激烈无序的竞争状态。除了在少数专业或政策壁垒较强的领域,能产生一两家强者,如财会类的用友和金蝶,其它软件产品都有严重产品同质化的现象。
软件公司之间互相抄袭产品,即便面对开源产品也宁愿重抄一遍,也不想使用后声明,甚至直接盗用代码的现象司空见惯。由于这些产品往往都是内部使用而不公开,知识产权的保护更无从谈起。这种方式有利于有一定市场地位的软件企业继续巩固其市场地位,并扼杀后来的创新者。在没有后起之秀的压力下,既得利益企业倾向于投入更多资源来维护其市场关系,而非技术。这种行为,是在歧视软件开发者的劳动成果,迫使软件公司走向封闭,带来大量重复劳动,也使得软件开发者安于产业链低端,加剧开发者之间内卷,变相压榨整个软件开发从业者。
小微企业,数量多,付费能力差,只能使用免费或者极低价格租用软件,这基本就构成了国内SaaS软件市场的现状,叫好不叫座。这也使的SaaS软件企业,无法得到健康现金流从而使其在研发层面止步不前。SaaS企业由于其产品专业性,也没办法效仿个人软件,通过电商,游戏,广告将流量变现(应该没有企业能忍受工作用的软件中充斥这各类广告)。而SaaS企业一旦想要扩展到中型企业领域,其面临的就是上述竞争无序的现状。这对于大部分创业类型的SaaS公司,都是无法承受的代价。即便少数有资本的加持,从现有市场中抢下一块肉,也会陷入业务无法进一步扩张而使资本无法获得有效回报的尴尬境地,整个企业会变得如同其它企业一样,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在维护市场关系上,而研发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反而变成了累赘。
但由于SaaS企业多是初创企业,其核心骨干多为技术产品等从业人员出生,他们拥有很强技术进步的意愿,如果有机会,将是技术进步的中坚力量。
个人软件领域,通过免费吸引用户,靠电商,游戏,广告将流量变现。这就是互联网企业的主场。然而,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满足于利用市场垄断地位获取的巨额现金流,在技术层面都毫无野心,阿里云可以说是互联网企业发展这么多年以来在技术方向上的唯一亮点。互联网企业无一例外的都走上了资本游戏的道路,成为资本的代言人,惧怕风险成为其座右铭。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就是最大的风险。虽然这种以侵占用户个人数据,贩卖用户时间的商业模式导致互联网企业与用户间利益冲突而不可持续;但由于其吸金能力,使得大量人才被高薪吸引至互联网公司,去发明和生产成瘾性的”电子鸦片“(吸引人的目光,延长人的驻留时间等),利用公共的长期利益去换取临时的巨额收益。其中一个代价,就是技术进步的机会成本。
由此可见,整个软件产业现有的商业模式(生产关系)已经成为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里就有一种可能,或一种趋势,或一种力量,想要重塑生产关系(产业革命),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产业问题
国内软件行业始终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结果,是整个行业的利润增长不是依靠创新创造,而是严重依赖对现有劳动者的剥削,扩大劳动规模并延长劳动时间。这种系统性压迫带来的就是软件真正的生产者,包括:产品,设计,开发,测试等等,对整个财富分配的极度不满。也因为劳动者是层层剥削的对象,所以造成人们厌恶劳动,鄙视比自己更底层的劳动者,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种种社会现象。
通过对国内软件行业的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着这些问题:
- 缺乏一个资源自由流动的市场
- 软件生产者靠时间而不是靠技术创新驱动,扩大业务规模要靠堆人员数量
- 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恶意竞争
- 小微企业付费能力差,付费意愿低
- 互联网平台的垄断
-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弱
推动软件行业整体变革需要改变生产关系,创造连接的新可能
产业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消灭这种以剥削劳动者来获利的商业模式,让劳动者能获得更为公平的收益,从而解放劳动者时间,去参与创造创新。
通过消除以上不利于技术进步的因素后,参与生产和交易的企业或个人重新连接起来就是新的市场机会,而技术这个要素解放出来,就能成为推动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新驱动力,实现产业变革。
打车市场的变革给我们提供了思路。打车APP通过将司机、乘客整合在同一个平台上直接完成交易,消灭信息壁垒,成功地通过市场变化推动了行业变革。软件产业如果能打通消费者与生产者,建立全国性的软件市场,相信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不同于打车市场中服务提供者就是司机这般简单,软件行业要复杂得多。软件产品、服务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个性化需求,并且需要很多人协作才能完成。这意味着,将生产者组织起来是形成统一市场的必要条件。
现在的软件生产者都散落在各个企业中,无论是产品、设计、开发,他们之间的交流互动都很有限。
在对生产者的组织上,欧美相对成熟的软件市场是很好的参照。企业想落地一个IT项目,往往先对接咨询类企业,由这些企业对接或挖掘需求,再由专业的实施类企业负责将需求落地,这类实施企业则会采购上游各类基础性软件,包括开发工具、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实施类企业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易,包含功能模块以及成熟产品等。完成开发后,再由专业测试类企业负责验收。
如此产业链分工,让面向客户这一层实施类企业不再是单纯的人海战术。虽然人还是关键因素,但至少摆脱了软件开发仅仅是体力劳动的局面。
国内没有形成这样的结构,核心原因是海外这种分工方式所带来的成本优势抵不上国内低廉的人工成本。在这一点上,只有进一步细化分工,扩大产业链合作带来的成本优势,生产者才会走向互相依赖的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生产者们的利益一致,也就能摆脱产品同质化的竞争。
与国外同样不同的一个优势是,国内有足够多的产业人群来支撑更细颗粒度的产业分工,从这一点上看,国内相比欧美更有优势能更深入地完成产业变革。
软件产品有复制成本几乎为零这个特点,在产业链分工和统一市场的共同作用下,很容易充实以低价量大为卖点、服务小微企业的软件市场,甚至扩展到个人软件领域。这一点,如今有大量售价几十元、几百元的微信小程序,这个细分软件市场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
总结一下,要让软件行业整体上向上迈进变革的一步,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推进以下几点:
- 建立全国性的软件产品市场,让资源能自由的流动
- 建立以分工合作为基础的软件开发市场,如咨询、研发、设计、测试等专业企业
- 加强软件产业链上游生产者之间的联系,将竞争变为互助,比如建立源代码交易市场
- 加强软件产品在销售端的合作,降低代理门槛
- 尊重彼此劳动成果,加强对创新性知识产权的保护
以上的每一个方面看上去都比较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技术方面的趋势,正在像拱出地面的嫩芽,让这些铁板一块的要素产生裂缝,得以开展新的变化。比如:
-
统一身份
以OIDC为代表,建立起了统一身份认证的通用标准协议,为降低企业管理软件成本、实现数字化的愿景打下了基础,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构建统一身份服务的IAM/IDaaS企业。 -
云原生
以docker和k8s为代表的云原生技术,能大幅降低运维实施的难度和成本,也在IT管理和运维的分工上划出了更为明晰的边界,这就使统一的软件市场这一方案有了技术基础。国内就有一批优秀的以云原生技术为基础打造企业云平台的技术型企业。 -
低代码
以Vue为代表的Web技术近期快速发展和普及,Web优秀的跨平台能力让软件开发过程发生巨大的变化,不少创新企业开始在低代码或无代码这个领域积极探索。虽然在探索阶段,但是低代码的理念为进一步细化分工、重塑产业链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向。 -
开源运动
Python,Go等语言的开源社区正在挑战原本Java和.Net等等为基础的企业级软件市场,以开源为商业模式的技术企业正快速推进技术普及,打破了大企业的技术垄断;它们同时也建立了标准,在促进产业链融合,并成为核心力量。
国家对行业的规范和指引保护方面,我们也看到政府出台一系列激励行业的措施。当然,仅依靠政府力量是不够的。产业革命的发生一定是很多产业人共同推动的结果,尤其是SaaS类企业,作为新兴的力量,团结起来,紧密合作,形成产业链条,共同成长,共同推动变革。
龙归正在做的
是的,龙归想尝试做一些事情,达到上面这个目的。
ArkID: https://longguikeji.github.io/arkid/
是承载这些想法的一个核心项目。
表面上看,ArkID是一个IDaaS产品,看上去可能与一般的统一身份产品类似。但不同点在于:
-
开源
之所以开源,目的是与所有产业人共享我们的产品。开发任何产品都需要身份模块,使用ArkID就能直接节省开发时间。ArkID支持私有化部署,无论是自用还是做为独立的IDaaS站点,你都可以直接使用。 -
插件化,并设立插件商店
ArkID大部分功能都是依靠插件来实现。插件的灵活性可以满足用户各种个性化的需求,降低实施成本。所有的ArkID的用户都可以将自己开发的插件上传到插件商店与合作伙伴共享或出售,而实施方能用低于直接开发的成本直接购买这些插件。 -
内置了SaaS应用商店
ArkID内置了应用商店。开发者可以通过官方IDaaS平台创建SaaS应用的入口,无论是ArkID用户是私有部署还是使用租户的方式,都可以用自己的ArkID的账号直接登录使用应用商店中的SaaS软件。通过这种方式与ArkID的合作开发者共享用户。 -
开放的代理规则
无论你是个人还是企业,使用的是私有部署还是租户的方式,你通过任何渠道注册了ArkID的账号,都自动成为ArkID的代理商,以代理价格去销售插件与应用商店的所有产品。 -
低代码的开发框架
如果你是程序员,并且有兴趣翻看ArkID的代码,你可能会发现这一点:我们在ArkID的开发中融入低代码开发的一些思想(对OpenAPI进行扩展以满足前端页面自动生成的目的),并将这些思想用开发框架的方式实现出来。这也是我们期望推动更颗细粒度的产业分工的尝试。如果有兴趣,欢迎联系我们交流。
如果您对我们在做的事情感兴趣,欢迎用以下形式参与: -
在开源社区贡献Issue或代码
-
在插件商店中提交功能插件
-
在应用商店中提交SaaS应用
-
成为代理商向客户推荐Ark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