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Apache组件,分析对象池原理
池塘里养:Object;
一、设计与原理
1、基础案例
首先看一个基于common-pool2
对象池组件的应用案例,主要有工厂类、对象池、对象三个核心角色,以及池化对象的使用流程:
案例中对象是完全自定义的;对象工厂中则重写两个核心方法:创建和包装,以此创建池化对象;对象池的构建依赖定义的对象工厂,配置采用组件提供的常规配置类;可以通过调整对象实例化的时间以及创建对象的个数,初步理解对象池的原理。
2、接口设计
1.1 PooledObjectFactory 接口
- 工厂类,负责对象实例化,创建、验证、销毁、状态管理等;
- 案例中
BasePooledObjectFactory类
则是该接口的基础实现;
1.2 ObjectPool 接口
- 对象池,并且继承
Closeable
接口,管理对象生命周期,以及活跃和空闲对象的数据信息获取; - 案例中
GenericObjectPool类
是对于该接口的实现,并且是可配置化的方式;
1.3 PooledObject 接口
- 池化对象,基于包装类被维护在对象池中,并且维护一些附加信息用来跟踪,例如时间、状态;
- 案例中采用
DefaultPooledObject
包装类,实现该接口并且线程安全,注意工厂类中的重写;
3、运行原理
通过对象池获取对象,可能是通过工厂新创建的,也可能是空闲的对象;当对象获取成功且使用完成后,需要归还对象;在案例执行过程中,不断查询对象池中空闲和活跃对象的数量,用来监控池的变化。
二、构造分析
1、对象池
在完整的构造方法中,涉及到三个核心对象:工厂对象、配置对象、双端阻塞队列;通过这几个对象创建一个新的对象池;在config中提供了一些简单的默认配置:例如maxTotal、maxIdle、minIdle等,也可以扩展自定义配置;
2、双端队列
LinkedBlockingDeque支持在队列的首尾操作元素,例如添加和移除等;操作需要通过主锁进行加锁,并且基于两个状态锁进行协作;
关于链表和队列的特点,在之前的文章中有单独分析过,此处的源码在JDK的容器中也很常见,这里不再赘述,对象池的整个构造有大致轮廓之后,下面再来细看对象的管理逻辑。
三、对象管理
1、添加对象
创建一个新对象并且放入池中,通常应用在需要预加载的场景中;涉及到两个核心操作:工厂创建对象,对象池化管理;
2、借用对象
首先从队列中获取对象;如果没有获取到,调用工厂创建方法,之后池化管理;对象获取之后会改变状态为ALLOCATED
使用中;最后经过工厂的确认,完成对象获取动作;
3、归还对象
归还对象的时候,首先转换为池化对象和标记RETURNING
状态;经过多次校验判断,如果失败则销毁该对象,并重新维护对象池中可用的空闲对象;最终对象被标记为空闲状态,如果不超出最大空闲数,则对象被放到队列的某一端;
4、对象状态
关于池化对象的状态在PooledObjectState
类中有枚举和描述,在图中只是对部分几个状态流转做示意,更多细节可以参考状态类;
可以参考在上述案例中使用到的DefaultPooledObject
默认池化对象类中相关方法,结合状态枚举,可以理解不同状态之间的校验和转换。
四、Redis应用
Lettuce作为Redis高级的客户端组件,通信层使用Netty组件,并且是线程安全,支持同步和异步模式,支持集群和哨兵模式;作为当下项目中常用的配置,其底层对象池基于common-pool2
组件。
1、配置管理
基于如下配置即表示采用Lettuce组件,其中涉及到池的几个参数配置:最小空闲、最大活跃、最大空闲;这里可以对比GenericObjectPoolConfig中的配置:
2、源码分析
围绕对象池的特点,自然去追寻源码中关于:配置、工厂、对象几个核心的角色类;从上述配置参数切入,可以很容易发现如下几个类:
2.1 配置转换
这里将配置文件中Redis的相关参数,构建到GenericObjectPoolConfig类中,即配置加载过程;
2.2 对象池构造
在构造方法中获取对象池的配置信息,这里并没有直接实例化池对象,而是采用ConcurrentHashMap容器来动态维护;
2.3 对象管理
在获取池对象时,如果不存在则根据相关配置创建池对象,并维护到Map容器中,然后从池中借用Redis连接对象;释放对象时首先判断对象所属的池,将对象归还到相应的池中。
最后总结,本文从对象池的一个简单案例切入,主要分析common-pool2
组件关于:池、工厂、配置、对象管理几个角色的源码逻辑,并且参考其在Redis中的实践,只是冰山一角,像这种通用型并且应用范围广的组件,很值得时常去读一读源码,真的令人惊叹其鬼斧天工的设计。
五、参考源码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知了一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