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学习笔记——磁盘与文件系统管理
Part8–磁盘与文件系统管理
1.磁盘的分区:
Linux中将硬盘、分区等设备均表示为文件。
如/dev/sda5:
(1)/dev表示硬件设备所在的目录。
(2)sd表示串行设备,另外hd表示IDE设备。
(3)a表示硬盘的顺序号,硬盘的顺序号以字母a、b、c、…表示。
(4)5表示分区的顺序号,分区的顺序号以1、2、3、…表示。
2.硬盘和分区
MBR:主引导记录。
主分区:一个硬盘允许4个主分区。
扩展分区:一个硬盘允许3个主分区,一个扩展分区。
主分区和扩展分区一般使用1~4的标识号码。
逻辑分区:在扩展分区上创建,一般使用5~63的识别号码。
命名举例:/dev/sda1。
3.文件系统:
当在磁盘存储一个文件时,除了存储文件内容,还存储文件的相关信息,如访问权限、拥有者等。
操作系统通过文件系统来决定文件信息以及内容在磁盘相关扇区的存储。
将新硬盘分好区以后,还需要对分区进行格式化(即创建文件系统),并挂载到Linux系统中的指定目录下,然后才能用于存储文件、目录等数据。
4.fdisk:
fdisk:规划硬盘中的分区,在交互式的操作环境中管理磁盘分区。
fdisk -l:列出所有分区表。fdisk 磁盘设备文件:进行交互模式。
【交互模式中的常用指令】
(1)m:查看操作指令的帮助信息。
(2)p:列表查看分区信息。
(3)n:新建分区。
(4)d:删除分区。
(5)t:变更分区类型。
(6)w:保存分区设置并退出。
(7)q:放弃分区设置并退出。(partprobe失败。。)
注意!!!:删除分区时要小心,请看好分区的序号,如果您删除了扩展分区,扩展分区之下的逻辑分区都会删除;所以操作时一定要小心;如果知道自己操作错了,请不要惊慌,用q不保存退出;切记切记!!!!在分区操作错了之时,千万不要输入w保存退出!!!(此处警告感觉特别中肯,所有将其引用进来,出处为https://blog.csdn.net/yangzhengquan19/article/details/83788277)
5.mkfs:
mkfs:在分区中创建文件系统(格式化)。
mkfs -V:显示详细信息。
mkfs -t 文件系统类型 分区设备:指定文件系统类型,默认为ext2,其他还有ext3、ext4等。
mkfs -c:在建立文件系统前,检查该分区是否有环道。
6.管理交换空间:
交换分区是磁盘驱动器上的空间,用作当前未使用部分内存的溢出。
系统就能在内存中留出空间用于存储当前正在处理的数据,并在系统面临主内存空间不足的风险时提供应急溢出。
命令:mkswap
7.mkswap:
mkswap:在分区中创建交换文件系统。
mkswap 分区设备:格式化交换分区。
swapon 分区设备:启动交换分区。
【例子】:
8.文件系统的安装与卸载:
将一个磁盘的内容合并到系统的目录树中,称为挂载。
挂载这个动作,实际上是告诉Linux系统,现在有一个磁盘空间,请把它放在某个目录中,完成挂载文件系统后, Linux就会知道,某个挂载点目录下的文件实际上存放于某个文件系统中。挂载文件时,必须以设备文件来指定要挂载的文件系统。
逆过程是卸载,将磁盘内容从系统中断开。
命令:mount/umount
9.mount:
mount:安装(挂载)一个文件系统到指定文件夹。
mount -t 类型 存储设备 挂载点命令:挂载文件系统。
mount -l -t 类型:查看文件系统情况。
【例子】:
(1)挂载一个U盘(假设该U盘的设备文件是/dev/sdc1)
mkdir /mnt/usb
mount /dev/sdc1 /mnt/usb
(2)如果WindowsXP装在sda1分区,要把它挂载到/mnt/winxp下,可以执行下列命令:
mkdir /mnt/winxp
mount -t vfat /dev/sda1 /mnt/winxp
(3)查看系统中所挂载的ext3文件系统设备
mount -l -t ext3
10.unmount:
unmount:卸载已挂载的文件系统。
umount 存储设备位置。
umount 挂载点目录。
【例子】:
(1)umount /dev/hdc1
(2)umount /mnt/usb
11.df:
df:显示文件系统的统计数据。
df -h:-h表示以方便可读的方式显示文件系统的统计信息。
df -i:报告索引节点的统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