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情绪看鸿蒙:华为自救的稻草,不是小米OV“爱国”的良药

一凝
发布于 2021-6-1 21:03
浏览
0收藏

6月2日,华为即将实现鸿蒙在手机侧的落地。而鸿蒙在受到极大关注度的同时,也陷入两极化的舆论漩涡,在“捧杀”与“棒杀”的口水仗中被反复拉扯。

卸下情绪看鸿蒙:华为自救的稻草,不是小米OV“爱国”的良药-鸿蒙开发者社区

拥趸坚信鸿蒙能迅速成为全球第一大手机操作系统,“鸿蒙正式推出,安卓的末日要来了”,小米OV不用鸿蒙系统就要被围攻;唱衰者认为,鸿蒙仅仅是安卓的效仿者,“是收割韭菜的智商税”。

 

舆论中的鸿蒙似乎被赋予了远超商业和技术本身的意义。碎片化的极端观点表达,给鸿蒙扣上了不同的“帽子”,让鸿蒙本身变得更加“朦胧”,也让“讨论”变成了“情绪的输出与对立”。如果只有无意义的情绪宣泄,舆论则可能成为被利用的工具。在关于鸿蒙的大讨论中,亟待理性、客观的声音出现。

 

幻想鸿蒙“吊打”安卓?大可不必

 

从遵从新生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无需对鸿蒙抱有过高的“幻想”。

 

比如,认为刚出生的鸿蒙就能“吊打”安卓、iOS,这显然有些“魔幻”。

 

做操作系统并非易事,Windows Phone、 Firefox OS、Symbian、Samsung Tizen......各大厂商前仆后继,移动领域目前依旧是苹果和安卓两家独大。

要知道,安卓早在2007年就开源了,苹果也在2007年发布了iOS。根据最新数据,全球活跃Android设备数量已超30亿台,iOS活跃设备数量超过15亿台。而目前手机版鸿蒙尚未开源,今年搭载鸿蒙设备数预计在3亿台。

 

况且,不同于安卓、苹果主要面向于手机,鸿蒙面向多设备,解决的是物联网时代下生态共享的问题。如果只是将鸿蒙与iOS、安卓类比,鸿蒙的想象空间反而被简单粗暴地压缩了。

 

另一方面,批评鸿蒙前也应该遵从基本的计算机行业规律。

 

有观点认为鸿蒙就是安卓“套壳”,只有做到不用任何其他公司的代码,这才不算“抄袭”。

 

事实上,“套壳”一词本身便是一种狭隘的见解。有行业人士告诉搜狐科技,计算机的世界相信群体的智慧,“套壳”或者说开源代码复用,是受到鼓励的。“代码复用不仅仅是拷贝或者引用代码那么简单,它往往会带来反馈,即用代码的人会对原始的项目做出贡献,例如发现问题、优化性能,或者提供新的问题解决思路。”

 

“安卓用开源代码比例超过80%。”在前不久的鸿蒙预沟通会上,华为软件部总裁王成录也向包括搜狐科技在内的媒体表示,“全世界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写一个大型的软件,每一行都自己写。”

 

作为华为主推的操作系统,鸿蒙代表着华为品牌以及业务的延续。对鸿蒙本身的关注无可厚非,但客观、理性的态度仍是目前舆论场所缺失的部分。从商业及技术的角度来看,诸如“全球第一”、“安卓套壳”的评语都不免有失偏颇。

 

不应“道德绑架”小米OV上鸿蒙

 

一个在业内被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操作系统要想做得好,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更关键因素在生态建设——鸿蒙能否吸引到足够多的产业合作伙伴?

 

市场占有率成为判断操作系统能否活下来、能否成功的核心因素。搜狐科技从华为方面了解到的数据是,搭载鸿蒙系统的设备数量预计在今年会达到3.6亿,明年8.4亿,后年12.3亿,并且华为设备在总量中占比会越来越少。

 

部分鸿蒙“粉丝”希望其他手机厂商加入鸿蒙生态,期待鸿蒙迅速成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在商言商,华为与其他厂商一样都是正常的商业公司,且存在直接竞争关系。很难想象,小米OV将操作系统这样的“命脉”交给竞争对手。

 

小米OV等手机大厂,均有自己的定制系统,小米的MIUI,OPPO的ColorOS,vivo的OriginOS。这些系统,为小米OV的IoT业务、互联网服务业务等提供着深度支持。如果改用鸿蒙,这些深度支持如何实现?带来的收入如何分成?

 

作为商业组织,手机厂商们作出决策的基础一定是基于商业规律的。因此,舆论不应上升至道德绑架的高度,施压小米OV上鸿蒙。

 

一位手机厂商内部人士告诉搜狐科技,对于鸿蒙,大公司很难接入,小公司可能会想加入,利用鸿蒙的品牌来实现销量的提升。“大型手机厂家注重信息安全和销售数据,华为和谷歌不一样,因为谷歌手机业务基本等于没有,而华为毕竟曾经是手机领域的大哥。”

 

鸿蒙,是混沌,也寓意着新天地即将来临。传说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世界是一团混沌状,因此把那个时代称作鸿蒙时代。

 

目前来看,鸿蒙还未从混沌中挣脱而出,颇受争议。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操作系统是设备与用户交互的基础,我们的关注重心还是应该“回归”至用户体验的本原,而非品牌、人群之间的对立。

分类
已于2021-6-1 21:03:02修改
收藏
回复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