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妙的运用责任链模式,让你的代码高出一个逼格!
一、介绍
什么是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简单的说,为请求者和接受者之间创建一条对象处理链路,避免请求发送者与接收者耦合在一起!
例如,如下图:
从设计的角度看,责任链模式涉及到四个角色:
- 请求角色:可以是外部的请求或者内部的请求,最终体现就是一个请求数据体;
- 抽象处理器角色:定义处理的一些基本的规范;
- 具体处理器角色:实现或者继承抽象处理器,完成具体的计算任务;
- 接着角色:用于接受请求数据最终的处理结果;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的实际应用!
二、示例
在实际开发中,经常避免不了会与其他公司进行接口对接,绝大部分请求参数都是经过加密处理再发送到互联网上,下面我们以对请求参数进行验证、封装处理为例,来诠释责任链模式的玩法,实现过程如下!
- 我们先编写一个加密工具类,采用AES加密算法
执行结果如下:
其中加密后的内容可以看作为请求者传过来的参数!
- 同时,再创建一个上下文实体类
ServiceContext
,用于数据记录
- 然后,创建一个处理器接口
HandleIntercept
- 紧接着,创建两个处理器实现类,用于参数解密、业务数据验证
- 最后创建一个处理链路管理器
HandleChain
- 写完之后,我们编写一个测试类
ChainClientTest
执行之后结果如下:
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从请求者发送数据经过处理器链路之后,数据都封装到上下文中去了!
如果想继续验证用户和密码是否合法,可以继续添加新的处理器,即可完成数据的处理验证!
如果是传统的方法,可能就是多个if
,进行嵌套,类似如下:
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可读性非常差,而且代码不好维护!
而责任链是从接口层进行封装处理和判断,可扩展性非常强!
三、应用
责任链模式的使用场景,这个就不多说了,最典型的就是 Servlet 中的 Filter,有了上面的分析,大家应该也可以理解 Servlet 中责任链模式的工作原理了,然后为什么一个一个的 Filter 需要配置在 web.xml 中,其实本质就是将 filter 注册到处理器中。
四、总结
既然责任链模式这么好用,那什么时候用责任链模式?
在系统设计的时候,如果每个 if 都有一个统一的抽象,例如参数加密、系统数据验证、业务参数验证等等处理,可以将其抽象,使用对象处理进行链式调用,不仅实现优雅,而且易复用可扩展。
五、参考
1、五月的仓颉 - 责任链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