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漠”到“能量场”:鸿蒙布道师,撬动一场变革
2019年8月,高校老师徐礼文收看了HDC华为开发者大会。这是“鸿蒙”的名字第一次正式走入大众视野,当晚,徐礼文彻夜未眠。
徐礼文把他讲解鸿蒙系统源代码架构的视频分享到网上,一夜之间引来10万点击,这个数字发出强烈的信号,让他确信信息技术领域的蓝海已经到来。作为第一批向大众解读鸿蒙系统的人,徐礼文的生活于此后多年都和这个名字紧密绑定。每次鸿蒙有新动作,分享解读视频就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2022年,徐礼文参与编写的3本鸿蒙开发教材正式出版,成为带给新手开发者的珍贵经验。
2024年,华为再次举办开发者大会,宣布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鸿蒙系统新版本Harmony OS NEXT将很快投入商业实践,鸿蒙生态中活跃的5000多个应用,共创着一个繁荣的科技世界。
从技术视角上看,鸿蒙生态是一座由代码筑起的城池,无数原生应用的开发赋予它形状。而从“人”的视角上看,鸿蒙生态则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人来自不同背景、不同行业,但他们链接起了教育、就业和信创的发展,从更广泛的意义上,促动着整个社会的繁荣生长。
【纽带:串联教育与社会】
从0起步编写一套教材,哪怕对徐礼文这样一路看着鸿蒙成长起来的老师来说,也是相当大的挑战,而且在此之前,业内压根没有其它的鸿蒙开发课程。
教材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教育,徐礼文必须格外谨慎。在他的设想中,这本书应当教会学生鸿蒙的整套应用开发体系,包括南向(侧重底层技术开发),也要包括北向(侧重应用软件开发),任何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能够快速成为合格的开发者。
写书以前,徐礼文自己先做了大量的应用开发以测试鸿蒙系统的可行性,他把自己踩过的“坑”、解决问题的办法全部嵌进教材,希望能以自己的经验帮读者掌握开发技巧。然而有许多问题连他自己也很难搞懂,徐礼文就去开发者社区上到处找人请教。2022年,他有三本著作出版,这也是鸿蒙的首批系统课程,超过10万人用他的教材书学习了鸿蒙开发。从视频网站的零散分享到体系化的教材,徐礼文完成了作为“布道者”的跨越。
徐礼文在HDG现场分享
因为在高校任教,徐礼文有更多的渠道向年轻人推广鸿蒙,他觉得最好的“布道”,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让他们直接感受鸿蒙的生态,他们会更愿意尝试,而不是一味观望。”比如带学生去参加开发者大会,或是组织参加各种赛事。北理工常有各国留学生来交流,最初听说有这么一个独立生态的操作系统,几乎都不看好。徐礼文也不反驳,只叫留学生拿着应用开发套件自己去试用。通过实践,学生们很快发现鸿蒙IDE相比于安卓的优势,鸿蒙的分布式架构支持跨设备无缝协作,以及一端开发,多端部署,这是其它操作系统都不具备的原生支持。而后,徐礼文再一点点讲解中国人开发操作系统的设计理念。
而多年来为鸿蒙“布道”的热情,仍然要追溯到当初彻夜未眠的那一晚,教了十几年安卓和IOS的徐礼文,面对着鸿蒙开源的代码感受到了巨大的振奋,他深信中国或早或晚总要走上信创自主化的道路,而他和他的学生“一定是这条路上的历经者。”
那么他所能做的,唯有不遗余力地为技术领域输送更多人才。
在另一个侧面,信创自主化带来的是潜在的就业,尤其鸿蒙生态的繁荣,已经为年轻人创造出大量机会。在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任职的王猛对此感受更为直观,由于来学鸿蒙的人越来越多,他所在的机构特地成立了项目组,专门打磨鸿蒙生态的开发培训课。
王猛开发的应用“翼康养老”就是在这时候做出来的。这款APP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是一款物联网智能应用,养老院的诸多设备都可以接入APP,在智能家居和穿戴设备日渐普及的今天,这在社会实践中有巨大的实践空间。因此,机构把“翼康养老”用于日常教学,这为学生们提供了生动的理念结合实践的样本。
“学生通过这个应用,可以积累起养老相关主流业务的开发经验,将来在找工作时,就能够在相应的行业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王猛所在的培训机构“黑马程序员”,在5个月的时间里带领学生走过从接触鸿蒙、开发实践直至就业的道路。求学的人有非IT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专科生,也有房产中介、销售员。王猛相信,鸿蒙生态未来必将为就业市场创造大量需求,而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判断,他所在的培训机构,每期毕业生的就业率几乎都高于90%,甚至有一期学生连课都没上完就被企业提前签走。
王猛在HDC华为开发者大会现场
作为开发者,王猛迫切地期待更多人加入到这个生态里,打造丰富多样的应用,能够应对用户在办公、娱乐、教育等等领域的需求。像他一样的“布道者”,在推动鸿蒙生态发展的同时,又反过来营造了更友好的就业环境。而鸿蒙就像一条纽带,串连起高校与企业、教育和就业,从最实际的层面上促动着人才的培养和输送。
【萌芽:素质教育的另一种实践】
徐礼文在带领自己的学生参加鸿蒙创新赛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初中生,有的甚至杀进了五十强。事实上,他在各地学校办讲座“布道”的时候,也有不少中学生来听。这令他感到惊喜:鸿蒙,不再是专属于开发者的系统,它的确已经成熟到了一定阶段,才能够走进中学,成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北京市第二中学朝阳学校先一步做出了探索。在鸿蒙创新赛中,这所中学的机器人社团学生以自主开发的原生应用“行程助手”参赛,尽管没有获奖,但“幼龄”选手做出的成品还是让众人受到了震撼。
社团的辅导教师王傅亮,是凭借一己之力把鸿蒙带进二中朝阳的“布道者”。其实王傅亮在学校里教的是信息技术和机器人,过去也没有任何应用开发经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开发者论坛看到了鸿蒙,凭借敏锐的直觉,王傅亮立刻认定,这个全新的操作系统将来一定能做出门道,有必要让学生接触起来。
“半路出家”的王傅亮一边自学一边教学,“行程助手”就是他与学生共同摸索出的课堂作品。APP的功能并不复杂,基于手机日历,用户可以用语音输入工作事项、设定定时提醒、还能导出周报,但王傅亮把UI设计、数据库和API调用等教学知识点全部融进了开发过程。
王傅亮很快发现,比起以往他教的内容,孩子们显然对鸿蒙更感兴趣。过去他给学生讲Python,课上常常有人“划水摸鱼”。而鸿蒙虽然代码量大,但不用死记硬背,在自动补全代码的AI功能辅助下,开发门槛被大大降低,行程助手APP只用三个月就做出来了。
在这三个月里,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其他学科任教老师们也一致发现,他们比以往更专注也更积极。王傅亮看到了鸿蒙对素质教育的撬动,也开始思考如何扩大鸿蒙在中学的普及面。他把这段时间边学边教的内容总结成12节基础开发课,“用学生也能看得懂听得明白的话写出来”,这些课程将在社团内试讲后,融合进校内的信息技术课,覆盖到高一、高二年级的全体学生。
王傅亮给学生授课
王傅亮在二中朝阳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素质教育实践窗口,以“行程助手”为契机,更多专门用于鸿蒙开发教学的教室正在建设起来,希望尽快形成成熟的示范教学体系。学校也十分支持,校领导同期制定《北京二中朝阳学校“鸿蒙教育”2024发展规划》,努力思考如何在初、高中进行普及。让更多的教师加入到团队中从零开始,逐步学习,努力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生态环境的课程建设体系。期待鸿蒙能越来越广泛地走进中学校园。
在不少人看来,这些对高中生来说太“早”了,但王傅亮持不同意见。过去学校能教给孩子的,无论Scratch还是Python,都是国外的东西。“但现在我可以给他们说,鸿蒙是咱们中国自己的。让学生接触国内的编程软件,非常有必要。”
前沿的技术,创新的理念,王傅亮在为技术“布道”,也为文化自信而“布道”,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的萌芽植进少年的成长沃土。在未来,他仍期待鸿蒙能越来越广泛地走进中学校园,为孩子们带来关于人工智能的教学普及。在开发“行程助手”时,他已经发现,鸿蒙在写程序的时候可以调用AI,孩子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懂AI的原理和应用,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我希望,真正有用的东西能更早地出现在学校的教育里”。
【“能量场”:从荒漠到生态】
在开发“行程助手”之初,王傅亮和学生们遭遇了很大的瓶颈,这群新手试着向华为求助,没想到对方响应得比预想中更积极。
“我们刚开始做APP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只抱着一个想法就到处求助。即便这样,他们(华为)仍然非常有热情,努力帮我解决这件事。”王傅亮说,“这个APP从零开始到今天的成绩,其实是很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鸿蒙生态最吸引人的特质也正体现于此:共享、交流、提携进步。鸿蒙是个年轻的操作系统,最早的一批开发者靠着在混沌中摸索、在网络上交换信息成长起来,他们也乐于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后来者“趟路”,即使这种分享大多时候没有经济回报。一群纯粹的技术人之间无私地共享知识,互相解惑,彼此扶持,这就构成了鸿蒙“布道者”的底色,鸿蒙生态利他、开放的氛围由此而生。
在“布道者”中,徐建国是颇有名气的“大神”,他用“坚果”这个ID在开发者社区中发表了200多篇文章,在各大社交平台创建了9个鸿蒙社群,影响了超过100万名开发者,被视为鸿蒙“行走的名片”。但时间推移到2021年,年轻的徐建国刚从flutter开发转向鸿蒙,“当时没有任何生态可言,整个就是一片荒漠。”
徐建国当时有一份全职工作,但出于对鸿蒙的巨大热情,他几乎把所有的闲暇时间都投了进来,每天除了上班,其他时间都投入在鸿蒙中,还给自己起名“早起的坚果”。“坚果”很快在开发者社区上被众人熟知,因为他常会记录自己在开发尝试中的感悟,发帖和大家分享经验。
徐建国热衷于分享,因为这是让新手成长最快的一种方式。“如果你的文章里有错误,那么别人会帮你指正,在交流中得到成长。我们的分享又会促进鸿蒙生态的社区建设,因为官方的资料没法把所有细节照顾的面面俱到,但我们这些社区开发者写的代码,是一步一步、一个坑一个坑踩过来的。”
正是在这种不断的交流与分享中,徐建国逐渐成长为一名“大神”。在这个过程中,他得到了几位关键人物的帮助——小波老师、狼哥和白老师。他们之间曾经因为文章和代码争论不休,但争吵反而变成了“卷产出”,“坚果”写一篇,其他人也马上跟进写一篇。从线上“卷”到线下,徐建国与小波老师、狼哥、白老师从争执到合作,最终将他们拉进了自己的团队。
徐建国在鸿蒙生态学堂现场分享
如今,徐建国已经全职投入鸿蒙领域,在工作之余,成立了开发者社区“坚果派”,作为帮助数万开发者成长的社区,人人都做鸿蒙开发者,是坚果派持续前进的动力。团队的几位创始人,都是他在探索鸿蒙的道路上这样认识的。一年多以来,“坚果派”推出了60余个HarmonyOS应用及三方库,极大地降低了开发者入门的门槛,而徐建国也在全国各地不停地推广鸿蒙,号召更多开发者加入。
一切皆服务,万物可分享,没有藩篱的鸿蒙生态也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向所有人开放。在“布道“中,一位56岁的清洁工令徐建国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尽管他没有任何编程基础,甚至26个字母都不会,却也在徐建国的吸引下要学习应用开发,希望在60岁退休之前开发出自己的APP。还有11岁的小朋友,虽然还没达到能写代码的水平,但也因兴趣参加了徐建国的线下分享会。
这些个体因鸿蒙而汇集在一起,在无形中营造了一个能量场,徐建国用“生命力”来描述鸿蒙开发者之间的连结状态:“这些志同道合的人,有共同的信仰,有精神的依托。”随着技术意义上鸿蒙生态的不断进步,这些开发者也逐渐搭建起了围绕鸿蒙的“人”的生态,使得鸿蒙有了强烈的利他精神。
每一个参与到鸿蒙中的布道者,共同把荒漠构筑成生态,又不断从生态中受益。他们汇聚起来,让技术和生活链接得更加紧密,创造出多元的价值,从每一个细微之处改变着社会的发展轨迹。鸿蒙,就是这样承载并推动着一场宏大的技术创新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