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端单元测试技术方案总结(上)
本文主要介绍前端单元测试的一些技术方案。
单元测试的技术方案很多,不同工具之间有互相协同,也存在功能重合,给我们搭配测试方案带来不小的困难,而且随着 ES6, TypeScript 的出现,单元测试又增加了很多其他步骤,完整配置起来往往需要很大的时间成本。我希望通过对这些工具的各自作用的掌握,了解完整的前端测试技术方案。前端单元测试的领域也很多,这里主要讲对于前端组件如何进行单元测试,最后会主要介绍下对于 React 组件的一些测试方法总结。
通用测试
单元测试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做断言,比如传统语言中的 assert 函数,如果当前程序的某种状态符合 assert 的期望此程序才能正常执行,否则直接退出应用。所以我们可以直接用 Node 中自带的 assert 模块做断言。
用最简单的例子做个验证
这种例子能够满足基础场景的使用,也可以作为一种单元测试的方法。
nodejs 自带的 assert 模块提供了下面一些断言方法,只能满足一些简单场景的需要。
自带的 assert 不是专门给单元测试使用, 提供的错误信息文档性不好,上面的 demo 最终执行下来会产生下面的报告:
由于自带的模块依赖 Node 自身的版本,没办法自由升级,所以使用内置的包灵活性有时候不太够,另外我们很多断言函数也需要在浏览器端执行,所以我们需要同时支持浏览器和 Node 端的断言库。同时观察上面的输出可以发现,这个报告更像是程序的错误报告,而不是一个单元测试报告。而我们在做单元测时往往需要断言库能够提供良好的测试报告,这样才能一目了然地看到有哪些断言通过没通过,所以使用专业的单元测试断言库还是很有必要。
chai 是目前很流行的断言库,相比于同类产品比较突出。chai 提供了 TDD (Test-driven development)和 BDD (Behavior-driven development) 两种风格的断言函数,这里不会过多介绍两种风格的优缺,本文主要以 BDD 风格做演示。
TDD 风格的 chai
chai 比 Node 自带的 assert 增加了一个断言说明参数,可以通过这个参数提高测试报告的可读性
BDD 风格的 chai
chai 的 BDD 风格使用 expect 函数作为语义的起始,也是目前几乎所有 BDD 工具库都遵循的风格。
chai 的 expect 断言风格如下
BDD 的思想就是写单元测试就像写产品需求,而不关心内部逻辑,每一个用例阅读起来就像一篇文档。例如下面的用例:
foo 是一个字符串 ->expect(foo).to.be.a('string')
foo 字符串里包含 'bar' ->expect(foo).to.include('bar')
foo 字符串里不包含 'biz' -> expect(foo).to.not.include('biz')
可以看到这种风格的测试用例可读性更强。
其他的断言库还有 expect.js should.js better-assert , unexpected.js 这些断言库都只提供纯粹的断言函数,可以根据喜好选择不同的库使用。
有了断言库之后我们还需要使用测试框架将我们的断言更好地组织起来。
mocha 和 Jasmine
mocha 是一个经典的测试框架(Test Framework),测试框架提供了一个单元测试的骨架,可以将不同子功能分成多个文件,也可以对一个子模块的不同子功能再进行不同的功能测试,从而生成一份结构型的测试报告。例如 mocha 就提供了describe 和 it 描述用例结构,提供了 before, after, beforeEach, afterEach 生命周期函数,提供了 describe.only ,describe.skip , it.only, it.skip 用以执行指定部分测试集。
测试框架不依赖底层的断言库,哪怕使用原生的 assert 模块也可以进行。给每一个文件都要手动引入 chai 比较麻烦 ,这时候可以给 mocha 配置全局脚本,在项目根目录 .mocharc.js 文件中加载断言库, 这样每个文件就可以直接使用 expect 函数了。
使用 mocha 可以将我们的单元测试输出成一份良好的测试报告 mocha *.test.js
当出现错误时输出如下
因为运行在不同环境中需要的包格式不同,所以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环境做不同的包格式转换,为了了解在不同端跑单元测试需要做哪些事情,可以先来了解一下常见的包格式。
目前我们主流有三种模块格式,分别是 AMD, CommonJS, ES Module。
AMD
AMD 是 RequireJS 推广过程中流行的一个比较老的规范,目前无论浏览器还是 Node 都没有默认支持。AMD 的标准定义了 define 和 require函数,define用来定义模块及其依赖关系,require 用以加载模块。例如
这里使用了RequireJS 作为 AMD 引擎, 可以看到 define 函数会定义当前依赖了哪些模块并将模块加载完成后异步回调给当前模块,这种特性使得 AMD 尤为适合浏览器端异步加载。
我们可以使用 webpack 打包一份 amd 模块看下真实代码
最终生成代码(精简了不相关的逻辑)
在浏览器/Node 中想要使用 AMD 需要全局引入 RequireJS,对单元测试而言比较典型的问题是在初始化 karma 时会询问是否使用 RequireJS ,不过一般现在很少有人使用了。
CommonJS
可以缩写成CJS , 其 规范 主要是为了定义 Node 的包格式,CJS 定义了三个关键字, 分别为 require,exports, module, 目前几乎所有Node 包以及前端相关的NPM包都会转换成该格式, CJS 在浏览器端需要使用 webpack 或者 browserify 等工具打包后才能执行。
ES Module
ES Module 是 ES 2015 中定义的一种模块规范,该规范定义了 代表为 import 和 export ,是我们开发中常用的一种格式。虽然目前很多新版浏览器都支持<script type="module"> 了,支持在浏览器中直接运行 ES6 代码,但是浏览器不支持 node_modules ,所以我们的原始 ES6 代码在浏览器上依然无法运行,所以这里我暂且认为浏览器不支持 ES6 代码, 依然需要做一次转换。
下表为每种格式的支持范围,括号内表示需要借助外部工具支持。
单元测试要在不同的环境下执行就要打不同环境对应的包,所以在搭建测试工具链时要确定自己运行在什么环境中,如果在 Node 中只需要加一层 babel 转换,如果是在真实浏览器中,则需要增加 webpack 处理步骤。
所以为了能够在 Node 环境的 Mocha中使用 ES Module 有两种方式
Node 环境天生支持 ES Module (node version >= 15)
使用 babel 代码进行一次转换
第一种方式略过,第二种方式使用下面的配置
同样地如果在项目中用到了 TypeScript, 就可以使用ts-node/register 来解决,因为 TypeScript本身支持 ES Module 转换成 CJS, 所以支持了 TypeScript后就不需要使用 babel 来转换了。(这里假设使用了 TypeScript 的默认配置)
Mocha 自身支持浏览器和 Node 端测试,为了在浏览器端测试我们需要写一个 html, 里面使用 <script src="mocha.min.js"> 的文件,然后再将本地所有文件插入到html中才能完成测试,手动做工程化效率比较低,所以需要借助工具来实现这个任务,这个工具就是 Karma。
Karma 本质上就是在本地启动一个web服务器,然后再启动一个外部浏览器加载一个引导脚本,这个脚本将我们所有的源文件和测试文件加载到浏览器中,最终就会在浏览器端执行我们的测试用例代码。所以使用 Karma + mocha +chai 即可搭建一个完整的浏览器端的单元测试工具链。
这里 Karma 初始化时选择了 Mocha 的支持,然后第二个 Require.js 一般为否,除非业务代码中使用了amd类型的包。第三个选用 Chrome 作为测试浏览器。 然后再在代码里单独配置下 chai 。
Karma 的 frameworks 作用是在全局注入一些依赖,这里的配置就是将 Mocha 和 chai 提供的测试相关工具暴露在全局上供代码里使用。 Karma 只是将我们的文件发送到浏览器去执行,但是根据前文所述我们的代码需要经过 webpack 或 browserify 打包后才能运行在浏览器端。
如果原始代码已经是 CJS了,可以使用 browserify 来支持浏览器端运行,基本零配置,但是往往现实世界比较复杂,我们有 ES6 ,JSX 以及 TypeScript 要处理,所以这里我们使用 webpack 。
下面是 webpack 的配置信息。
这里我们测试一个React 程序代码如下
并且打开了本地浏览器
可以看到现在已经在真实浏览器中运行测试程序了。
因为图形化的测试对 CI 机器不友好,所以可以选择 puppeteer 代替 Chrome。
再者这些都是很重的包,如果对真实浏览器依赖性不强,可以使用 JSDOM 在 Node 端模拟一个浏览器环境。
稍微总结下工具链
- 在 Node 环境下测试工具链可以为 : mocha + chai + babel
- 模拟浏览器环境可以为 : mocha + chai + babel + jsdom
- 在真实浏览器环境下测试工具链可以为 : karma + mocha + chai + webpack + babel
一个测试流水线往往需要很多个工具搭配使用,配置起来比较繁琐,还有一些额外的工具例如单元覆盖率(istanbul),函数/时间模拟 (sinon.js)等工具。工具之间的配合有时候不一定能够完美契合,选型费时费力。
jasmine 的出现就稍微缓解了一下这个问题,但也不够完整,jasmine提供一个测试框架,里面包含了 测试流程框架,断言函数,mock工具等测试中会遇到的工具。可以近似地看作 jasmine = mocha + chai + 辅助工具 。
接下来试一试 jasmine 的工作流程。
使用 npx jasmine init 初始化之后会在当前目录中生成spec目录, 其中包含一份默认的配置文件
如果希望加载一些全局的配置可以在 spec/helpers 目录中放一些js文件, 正如配置所言,jasmine 在启动时会去执行 spec/helpers 目录下的所有js文件。
比如我们常常使用 es6语法,就需要增加es6的支持。
新增 spec/helpers/babel.js 写入如下配置即可。
和 mocha 一样,如果需要 TypeScript 的支持,可以使用如下配置
配置文件中的 spec_dir是 jasmine约定的用例文件目录,spec_files规定了用例文件格式为 xxx.spec.js。
有了这份默认配置就可以按照要求写用例,例如
jasmine 的断言风格和 chai 很不一样,jasmine 的 API 如下,与 chai 相比少写了很多 . ,而且支持的功能更加清晰,不用考虑如何组合使用的问题,而且下文介绍的 jest 测试框架也是使用这种风格。
运行 jasmine 即可生成测试报告默认的测试报告不是很直观, 如果希望提供类似 Mocha 风格的报告可以安装 jasmine-spec-reporter ,在 spec/helpers 目录中添加一个配置文件, 例如spec/helpers/reporter.js。
此时输出的用例报告如下
如果在 Jasmine 中执行 DOM 级别的测试,就依然需要借助 Karma 或 JSDOM了,具体的配置这里就不再赘述。
总结下 Jasmine 的工具链
- Node 环境下测试 : Jasmine + babel
- 模拟 JSDOM 测试 : Jasmine + JSDOM + babel
- 真实浏览器测试 : Karma + Jasmine + webpack + bab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