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光不负 码向未来# 从组件到架构:我在HarmonyOS的进化之路 原创
每一位开发者,都是在无数次的构建与重构中成长起来的。
而我与 HarmonyOS 的故事,正是这样一段不断打磨、不断进化的旅程。
一、初识鸿蒙:从“新语法”开始的探索
第一次接触 HarmonyOS,是在 ArkUI 刚推出的那段时间。
当时我只是抱着好奇心,想看看“声明式UI”到底有多不同。
没想到,从那一刻开始,我的编程思维被彻底改变。
我写下的第一段 ArkTS 代码还保存在电脑里:
@Entry
@Component
struct HelloHarmony {
@State message: string = 'Hello, HarmonyOS!'
build() {
Column() {
Text(this.message)
.fontSize(24)
.onClick(() => {
this.message = '你好,未来。'
})
}.padding(20)
}
}
当界面在点击后即时响应变化时,我突然明白了:
过去那些繁琐的 UI 刷新、回调、通知机制,都能被更优雅地表达。
那种“让代码自己呼吸”的感觉,让我真正体会到鸿蒙设计的精髓。
二、深入实践:组件化思维的养成
熟悉语法只是开始。
真正让我成长的,是开始思考“如何让代码被复用”。
在早期项目中,我常常因为界面逻辑耦合太多、状态散落各处而头疼。
于是我开始尝试把常用功能封装成 独立模块
最初版本只是简单的组件封装:
@CustomDialog
export struct ConfirmDialog {
@State title: string = '提示'
@State content: string = ''
confirm: () => void = () => {}
build() {
Column() {
Text(this.title).fontSize(20).fontWeight(FontWeight.Bold)
Text(this.content).margin({ top: 10, bottom: 20 })
Row() {
Button('取消')
Button('确定').onClick(() => this.confirm())
}.justifyContent(FlexAlign.SpaceAround)
}
.padding(20)
.backgroundColor('#ffffff')
.borderRadius(12)
}
}
后来我逐渐意识到,组件封装并不仅是“提取代码”,
而是在架构层面划清职责边界。
这让我开始从“写页面”转向“搭积木”的开发思维。
三、模块复用:让代码真正“活起来”
当我第一次尝试将自研组件变成模块时,
那种“我写的代码可以被另一个项目复用”的感觉,
就像把一段经历变成了能被分享的能量。
模块化带来的最大好处,是让团队协作和维护变得高效而有序。
过去修改一处样式可能牵动全局
所有依赖它的工程都能自动受益。
那一刻我意识到:
好的代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
四、思维转变:从开发者到架构者
随着项目的不断扩大,我开始从更高的维度思考架构。
鸿蒙的 分层设计理念(UI、Service、Data)
让我重新理解了应用结构的可演化性。
我不再急于写出功能,而是先思考“职责边界”:
这个模块是否应该独立存在?
数据是否能被其他模块共享?
UI 是否具备复用与扩展性?
于是,一个模块、一个生命周期、一个职责——
这样的架构让我的项目稳定且优雅。
开发者之间也能像拼图一样协作,不再因为版本混乱而反复修改。
五、生态共鸣:从个人积累到共享价值
当我把这些模块分享到团队内部后,
那种“代码被传递”的感觉,比任何奖项都珍贵。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鸿蒙生态的魅力所在:
让开发不止于完成任务,而是形成“共创的力量”。
我开始相信,写代码不仅是解决问题,
更是在创造连接、传递经验、建设生态。
六、未来的方向:以复用为核心的生态思维
现在,HarmonyOS 已进入 6.0 时代,ArkTS 更加完善。
模块化、跨端兼容、生态联动成为开发的主旋律。
而我也在不断地调整代码结构、完善文档、优化依赖。
感谢与致敬
一路走来,我更深地体会到,成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旅程。
感谢那些在屏幕另一端默默努力的同行者,是你们让这片代码的海洋闪烁着星光;
感谢HarmonyOS团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足够开放、足够纯粹的舞台,让每一个创意都能被实现;
感谢每一次讨论、每一次迭代、每一次深夜的debug,
它们共同组成了我在这条路上最真实的风景。
技术会更新,系统会演进,但那份热爱不会老去。
我始终相信——每一行代码,都在书写一个更好的世界。
愿未来的路上,我们依旧以代码为桥,连接理想与现实,
让更多的光,从指尖的世界流向星辰大海。
星光不负,码向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