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有意义、有挑战 OpenHarmony应用于微纳卫星的探索 原创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旗下开源项目OpenAtom OpenHarmony召开OpenHarmony技术论坛,大连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于晓洲是本论坛分享嘉宾之一,他的演讲围绕OpenHarmony 与微纳卫星技术展开。会议期间,51CTO对于教授进行了的独家专访,当问及于教授出于怎样的考虑组建OHIS工作组时,于教授说:“有意思、有意义、有挑战”。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旗下开源项目OpenAtom OpenHarmony (以下简称“OpenHarmony”) 应邀参加华为 HDC 开发者大会2021,并圆满召开OpenHarmony 技术论坛。大连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于晓洲是本论坛分享嘉宾之一,他的演讲围绕OpenHarmony 与微纳卫星技术展开。
会议期间,51CTO对于教授进行了的独家专访,当问及于教授出于怎样的考虑组建OpenHarmony航天工作组(OpenHarmony In Space, 以下简称“OHIS”)时,于教授说:“有意思、有意义、有挑战”。
OpenHarmony应用于微纳卫星,很有意思
除去大学教授的身份,于教授还曾是一名业内高水平硬件工程师,他目前担任国际宇航联合会空间大学联盟管理委员会副主席、美国航空航天学会小卫星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宇航大会教育与皮纳卫星分会主席、中国自动化学会平行控制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卫星、航天器系统工程、微纳卫星先进部组件等。近10年来,于教授一直从事微纳卫星的研究,做了很多前沿技术探索,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他表示将OpenHarmony应用于微纳卫星项目,很有意思。
什么是微纳卫星?一般定义为一公斤到一百公斤的卫星,核心优势体现在:重量轻、体积小、成本低、研制周期短、可编队组网、以及发射方式灵活等方面。近些年,微纳卫星高速发展,具备很多以往大卫星才拥有的能力,如:复杂空间任务执行能力、超高精度姿态确定与控制能力、高速通信与数据处理能力、基于先进推进系统的轨控能力以及深空探测能力等。微纳卫星目前已经在科研、国防和商用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什么选择OpenHarmony应用于微纳卫星?于教授表示,OpenHarmony开源项目问世之后,一直在关注这个操作系统,发现OpenHarmony的特性符合微纳卫星应用场景,完全可以经过改进移植到航天器中。
让于教授最终决定与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合作,基于OpenHarmony构建实时操作系统应用于微纳卫星的主要原因如下:
- OpenHarmony弹性化部署的设计方式能够做到硬件资源的可大可小,比较符合微纳卫星的使用条件。
- 由于使用了商用货架产品,一般来讲微纳卫星与使用航天级器件的大卫星相比可靠性要低,因此如果操作系统具备可靠性与实时性可以从某种程度提高微纳卫星的可靠性。 OpenHarmony具有的基础较好,可以通过二次开发进一步提升可靠性与实时性。
- OpenHarmony是自主研发的开源操作系统。
新科技与OpenHarmony融合提升微纳卫星性能,很有意义
于教授表示,基于OpenHarmony进行开发,再与一些最新科技相融合应用于微纳卫星,将会进一步大幅提升其性能、可靠性并拓展其应用场景,例如未来将尝试在航天项目中采用无线技术、分布式计算、分布式存储等先进技术。
当前,国内外微纳卫星高速发展,但由于开发成本、开发复杂度以及可靠性等原因的制约,大量微纳卫星项目没有使用操作系统,另一方面,随着任务复杂度的提升,行业内对于实时操作系统的需求非常迫切。在现阶段开源或免费的实时操作系统无法满足复杂航天任务的需求,且商业实时操作系统成本过高的情况下,基于OpenHarmony构建的微纳卫星实时操作系统是否适用于航天领域的其他应用场景?于教授与国内多家航天研究院所、多所高校有着深入合作,他的回答是“肯定适用!”。他还表示,基于OpenHarmony构建的实时操作系统如能顺利的应用于要求苛刻的航天领域,必然也可以广泛地应用到各行各业的地面控制系统。
OpenHarmony应用于微纳卫星工作量庞大,很有挑战
当前,微纳卫星软、硬件研究开源内容少,阻碍了国内微纳卫星的发展,想要基于OpenHarmony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发展出适用于微纳卫星的高性能、高可靠、实时的开源操作系统,工作量非常庞大。OHIS项目组初成立,已将对OpenHarmony做移植开发等工作提上日程。在OHIS子项目推进的同时,希望有更多的开源合作伙伴加入,一起携手向前,打造航天自主可控开源操作系统、服务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培养下一代航天人才,共同打造健康繁荣的OpenHarmony生态圈。
专访最后,我们请于教授用一句话来描述OHIS项目的现状与未来,他说:”道路曲折,前途光明”!
【嘉宾简介】
::: hljs-center
于晓洲·OpenHarmony航天工作组工作组(筹备)组长
:::
2001年于西北工业大学探测、制导与控制学科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于西北工业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获得博士学位。
2016-2017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访学。
目前担任国际宇航联合会空间大学联盟管理委员会副主席、美国航空航天学会微小卫星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宇航大会教育与皮纳卫星分会主席、中国自动化学会平行控制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微小卫星、航天器系统工程、微小卫星先进部组件等。担任欧盟第七框架协议项目2U立方星“翱翔一号”总师,12U立方星“翱翔之星”副总师,12U立方星“连理”总指挥。
获得国际宇航联合会Young Space Leader Awards、中国科协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