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Kafka消息发送者核心参数与工作机制
掌握一到两门java主流中间件,是敲开BAT等大厂必备的技能,送给大家一个Java中间件学习路线,助力大家实现职场的蜕变。java中间件进阶路线(三本电子书、12个免费专栏)
本文将从Kafka Producer的配置属性为突破口,结合源码深入提炼出Kafka Producer的工作机制,方便大家更好使用Kafka Producer,并且胸有成竹的进行性能调优。
将Kafka Producer相关的参数分成如下几个类型:
- 常规参数
- 工作原理(性能相关)参数(图解)
本文会结合图解方式,重点阐述与Kafka生产者运作机制密切相关的参数。
1、常规参数
为了更好的使用Kafka Producer,首先介绍一下几个基本参数。
- bootstrap.servers
配置Kafka broker的服务器地址列表,多个用英文逗号分开,可以不必写全,Kafka内部有自动感知Kafka broker的机制。 - client.dns.lookup
客户端寻找bootstrap地址的方式,支持如下两种方式: - resolve_canonical_bootstrap_servers_only
这种方式,会依据bootstrap.servers提供的主机名(hostname),根据主机上的名称服务返回其IP地址的数组(InetAddress.getAllByName),然后依次获取inetAddress.getCanonicalHostName(),再建立tcp连接。
一个主机可配置多个网卡,如果启用该功能,应该可以有效利用多网卡的优势,降低Broker的网络端负载压力。 - use_all_dns_ips
这种方式会直接使用bootstrap.servers中提供的hostname、port创建tcp连接,默认选项。 - compression.type
消息的压缩算法,目前可选值:none、gzip、snappy、lz4、zstd,默认不压缩,建议与Kafka服务器配置的一样,当然Kafka服务端可以配置的压缩类型为 producer,即采用与发送方配置的压缩类型。发送方与Broker 服务器采用相同的压缩类型,可有效避免在Broker服务端进行消息的压缩与解压缩,大大降低Broker的CPU使用压力。 - client.id
客户端ID,如果不设置默认为producer-递增,强烈建议设置该值,尽量包含ip,port,pid。 - send.buffer.bytes
网络通道(TCP)的发送缓存区大小,默认为128K。 - receive.buffer.bytes
网络通道(TCP)的接收缓存区大小,默认为32K。 - reconnect.backoff.ms
重新建立链接的等待时长,默认为50ms,属于底层网络参数,基本无需关注。 - reconnect.backoff.max.ms
重新建立链接的最大等待时长,默认为1s,连续两次对同一个连接建立重连,等待时间会在reconnect.backoff.ms的初始值上成指数级递增,但超过max后,将不再指数级递增。 - key.serializer
消息key的序列化策略,为org.apache.kafka.common.serialization接口的实现类。 - value.serializer
消息体的序列化策略 - partitioner.class
消息发送队列负载算法,其默 DefaultPartitioner,路由算法如下: - 如果指定了 key ,则使用 key 的 hashcode 与分区数取模。
- 如果未指定 key,则轮询所有的分区。
- interceptor.classes
拦截器列表,kafka运行在消息真正发送到broker之前对消息进行拦截加工。 - enable.idempotence
是否开启发送端的幂等,这个机制后续会重点剖析其实现原理,默认为false。 - transaction.timeout.ms
事务协调器等待客户端的事务状态反馈的最大超时时间,默认为60s。 - transactional.id
事务id,用于在一个事务中唯一标识一个客户端。
2、工作原理相关参数
2.1 核心参数一览
工作机制相关参数,涉及到消息发送是如何工作的,本节首先将罗列参数,做简单说明,然后再给出运作图,进一步阐述其工作机制。
- buffer.memory
用于设置一个生产者(KafkaProducer)中缓存池的内存大小,默认为32M。 - max.block.ms
当消息发送者申请空闲内存时,如果可用内存不足的等待时长,默认为60s,如果在指定时间内未申请到内存,消息发送端会直接报TimeoutException,这个时间包含了发送端用于查找元信息的时间。 - retries
重试次数,Kafka Sender线程从缓存区尝试发送到Broker端的重试次数,默认为Integer.MAX_VALUE,为了避免无限重试,只针对可恢复的异常,例如Leader选举中这种异常就是可恢复的,重试最终是能解决问题的。 - acks
用来定义消息“已提交”的条件(标准),就是 Broker 端向客户端承偌已提交的条件,可选值如下: - 0
表示生产者不关心该条消息在 broker 端的处理结果,只要调用 KafkaProducer 的 send 方法返回后即认为成功,显然这种方式是最不安全的,因为 Broker 端可能压根都没有收到该条消息或存储失败。 - all 或 -1
表示消息不仅需要 Leader 节点已存储该消息,并且要求其副本(准确的来说是 ISR 中的节点)全部存储才认为已提交,才向客户端返回提交成功。这是最严格的持久化保障,当然性能也最低。 - 1
表示消息只需要写入 Leader 节点后就可以向客户端返回提交成功。 - batch.size
在消息发送端Kafka引入了批的概念,发送到服务端的消息通常不是一条一条发送,而是一批一批发送,该值用于设置每一个批次的内存大小,一个批次对应源码层级为ProducerBatch对象,默认为16K。 - linger.ms
该参数与batch.size配合使用。Kafka希望一个批次一个批次去发送到Broker,应用程序往KafkaProducer中发送一条消息,首先会进入到内部缓冲区,具体是会进入到某一个批次中(ProducerBatch),等待该批次堆满后一次发送到Broker,这样能提高消息的吞吐量,但其消息发送的延迟也会相应提高,试想一下,如果在某一个时间端,应用端发送到broker的消息太少,不足以填满一个批次,那岂不是消息一直无法发送到Broker端吗?
为了解决该问题,linger.ms参数应运而生。它的作用是控制在缓存区中未积满时来控制消息发送线程的行为。如果linger.ms 设置为 0表示立即发送,如果设置为大于0,则消息发送线程会等待这个值后才会向broker发送。有点类似于 TCP 领域的 Nagle 算法。 - delivery.timeout.ms
消息在客户端缓存中的过期时间,在Kafka的消息发送模型中,消息先进入到消息发送端的双端缓存队列中,然后单独一个线程将缓存区中的消息发送到Broker,该参数控制在双端队列中的过期时间,默认为120s,从进入双端队列开始计时,超过该值后会返回超时异常(TimeoutException)。 - request.timeout.ms
请求的超时时间,主要是Kafka消息发送线程(Sender)与Broker端的网络通讯的请求超时时间。 - max.request.size
Send线程一次发送的最大字节数量,也就是Send线程向服务端一次消息发送请求的最大传输数据,默认为1M。 - max.in.flight.requests.per.connection
设置每一个客户端与服务端连接,在应用层一个通道的积压消息数量,默认为5,有点类似Netty用高低水位线控制发送缓冲区中积压的多少,避免内存溢出。
2.2 图解工作原理
上面的核心参数在表述上可能不够直观,接下来我想简单通过两张图阐述一下Kafka消息发送相关的核心原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消息发送者相关的数据结构:
Kafka的每一个消息发送者,也就是KafkaProducer对象内部会有一块缓存区,其总大小由buffer.memory指定,默认为32M,但内存的组织会按照topic+parition构建双端队列,队列中的每一个元素为一个ProducerBatch对象,表示一个消息发送批次,但发送线程将消息发送到Broker端时,一次可以包含多个批次。一次允许发送的消息总大小受max.request.size控制,默认为1M。
在了解了核心数据结构后,我们再看一下各个核心参数在消息发送的各个阶段是如何工作的。
2.3 性能优化
从Kafka Producer 的工作原理来看,在客户端所谓的性能优化,其实就是延迟、吞吐率、数据完整性的一个权衡。在具体的实践中通常可以调整的参数主要如下:
- acks 这个只能是根据业务的特点,对数据丢失的容忍度,通常该参数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性能瓶颈后,调整该参数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需要牺牲数据的完整性,此举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案。
- batch.size 与 linger.ms
通常可以适当修改batch.size与linger.ms的值,特别是linger.ms值,牺牲一定的延时,方便更多数据进入到Batch,从而提高Sender线程一次发送的数据大小,提高带宽,显著提高吞吐率,但牺牲延时。当然如果是想提高响应延迟,则采取的手段则恰恰相反。 - buffer.memory、max.request.size
如果需要进一步提高吞吐量,可以适当提高buffer.memory的大小,让客户端能缓存更多数据,并且调高max.request.size,进一步提高单次消息发送的消息量。
从工作原理图中要得到上述的方式并不难,但我们有没有办法正确的评估到底是需要调整batch.size,还是要调整uffer.memory呢?
有没有科学的指导,如何判断一个客户端当前的瓶颈到底在什么地方,如何针对性的进行调优呢?请持续关注本公众号,该部分将在下一篇文章中与大家详细剖析,我们下期再会。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中间件兴趣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