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 Kafka 网络层实现机制之上篇
作者 | 王江华
来源 | 华仔聊技术(ID:gh_97b8de4b5b34)
大家好,我是 华仔, 又跟大家见面了。
在上一篇中,主要带大家深度剖析了「生产者元数据」的拉取、管理全流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Kafka 是如何对 Java NIO 进行封装的,本系列总共分为3篇,主要剖析以下几个问题:
- 针对 Java NIO 的 SocketChannel,kafka 是如何封装统一的传输层来实现最基础的网络连接以及读写操作的?
- 剖析 KafkaChannel 是如何对传输层、读写 buffer 操作进行封装的?
- 剖析工业级 NIO 实战:如何基于位运算来控制事件的监听以及拆包、粘包是如何实现的?
- 剖析 Kafka 是如何封装 Selector 多路复用器的?
- 剖析 Kafka 封装的 Selector 是如何初始化并与 Broker 进行连接以及网络读写的?
- 剖析 Kafka 网络发送消息和接收响应的整个过程是怎样的?
本篇只讨论前3个问题,剩余的放到后2篇中。
认真读完这篇文章,我相信你会对 Kafka 封装 Java NIO 源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01 总体概述
上篇剖析了「生产者元数据的拉取和管理的全过程」,此时发送消息的时候就有了元数据,但是还没有进行网络通信,而网络通信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对于 Java 系统来说网络通信一般会采用 NIO 库来实现,所以 Kafka 对 Java NIO 封装了统一的框架,来实现多路复用的网络 I/O 操作。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所有的源码只保留骨干。
02 Kafka 对 Java NIO 的封装
如果大家对 Java NIO 不了解的话,可以看下这个文档,这里就不过多介绍了。
https://pdai.tech/md/java/io/java-io-nio.html
我们来看看 Kafka 对 Java NIO 组件做了哪些封装? 这里先说下结果,后面会深度剖析。
- TransportLayer: 它是一个接口,封装了底层 NIO 的 SocketChannel。
- NetworkReceive: 封装了 NIO 的 ByteBuffer 中的读 Buffer,对网络编程中的粘包、拆包经典实现。
- NetworkSend: 封装了 NIO 的 ByteBuffer 中的写 Buffer。
- KafkaChannel: 对 TransportLayer、NetworkReceive、NetworkSend 进一步封装,屏蔽了底层的实现细节,对上层更友好。
- KafkaSelector: 封装了 NIO 的 Selector 多路复用器组件。
接下来我们挨个对上面组件进行剖析。
03 TransportLayer 封装过程
TransportLayer 接口是对 NIO 中 「SocketChannel」 的封装。它的实现类总共有 2 个:
- PlaintextTransportLayer: 明文网络传输实现。
- SslTransportLayer: SSL 加密网络传输实现。
本篇只剖析 PlaintextTransportLayer 的实现。
github 源码地址如下:
https://github.com/apache/kafka/blob/2.7/clients/src/main/java/org/apache/kafka/common/network/PlaintextTransportLayer.java
public class PlaintextTransportLayer implements TransportLayer {
// java nio 中 SelectionKey 事件
private final SelectionKey key;
// java nio 中的SocketChannel
private final SocketChannel socketChannel;
// 安全相关
private final Principal principal = KafkaPrincipal.ANONYMOUS;
// 初始化
public PlaintextTransportLayer(SelectionKey key) throws IOException {
// 对 NIO 中 SelectionKey 类的对象引用
this.key = key;
// 对 NIO 中 SocketChannel 类的对象引用
this.socketChannel = (SocketChannel) key.channel();
}
}
从上面代码可以看出,该类就是对底层 NIO 的 socketChannel 封装引用。将构造函数的 SelectionKey 类对象赋值给 key,然后从 key 中取出对应的 SocketChannel 赋值给 socketChannel,这样就完成了初始化工作。接下来,我们看看几个重要方法是如何使用这2个 NIO 组件的。
03.1 finishConnect()
@Override
// 判断网络连接是否完成
public boolean finishConnect() throws IOException {
// 1. 调用socketChannel的finishConnect方法,返回该连接是否已经连接完成
boolean connected = socketChannel.finishConnect();
// 2. 如果网络连接完成以后就删除对OP_CONNECT事件的监听,同时添加对OP_READ事件的监听
if (connected)
// 事件操作
key.interestOps(key.interestOps() & ~SelectionKey.OP_CONNECT | SelectionKey.OP_READ);
// 3. 最后返回网络连接
return connected;
}
该方法主要用来判断网络连接是否完成,如果完成就关注 「OP_READ」 事件,并取消 「OP_CONNECT」 事件。
- 首先调用 socketChannel 通道的 finishConnect() 判断连接是否完成。
- 如果网络连接完成以后就删除对 OP_CONNECT 事件的监听,同时添加对 OP_READ 事件的监听,因为连接完成后就可能接收数据了。
- 最后返回网络连接 connected。
二进制位运算事件监听
这里通过「二进制位运算」巧妙的解决了网络事件的监听操作,实现非常经典。
通过 socketChannel 在 Selector 多路复用器注册事件返回 SelectionKey ,SelectionKey 的类型包括:
- OP_READ: 可读事件,值为:1<<0 == 1 == 00000001。
- OP_WRITE: 可写事件,值为:1<<2 == 4 == 00000100。
- OP_CONNECT: 客户端连接服务端的事件,一般为创建 SocketChannel 客户端 channel,值为:1<<3 == 8 ==00001000。
- OP_ACCEPT: 服务端接收客户端连接的事件,一般为创建 ServerSocketChannel 服务端 channel,值为:1<<4 == 16 == 00010000。
key.interestOps(key.interestOps() & ~SelectionKey.OP_CONNECT | SelectionKey.OP_READ);
首先"~"符号代表按位取反,"&"代表按位取与,通过 key.interestOps() 获取当前的事件,然后和 OP_CONNECT事件取反「11110111」 后按位与操作。
所以,"& ~xx" 代表删除 xx 事件,有就删除,没有就不变;而 "| xx" 代表将 xx 事件添加进去。
03.2 read()
@Override
public int read(ByteBuffer dst) throws IOException {
// 调用 NIO 的通道实现数据的读取
return socketChannel.read(dst);
}
该方法主要用来把 socketChannel 里面的数据读取缓冲区 ByteBuffer 里,通过调用 socketChannel.read() 实现。
03.3 write()
@Override
public int write(ByteBuffer src) throws IOException {
return socketChannel.write(src);
}
该方法主要用来把缓冲区 ByteBuffer 的数据写到 SocketChannel 里,通过调用 socketChannel.write() 实现。
大家都知道在网络编程中,一次读写操作并一定能把数据读写完,所以就需要判断是否读写完成,势必会涉及数据的「拆包」、「粘包」操作。 这些操作比较繁琐,因此 Kafka 将 ByteBuffer 的读写操作进行重新封装,分别对应 NetworkReceive 读操作、NetworkSend 写操作,对于上层调用无需判断是否读写完成,更加友好。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别剖析下这2个类的实现。
04 NetworkReceive 封装过程
public class NetworkReceive implements Receive {
....
// 空 ByteBuffer
private static final ByteBuffer EMPTY_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0);
private final String source;
// 存储响应消息数据长度
private final ByteBuffer size;
// 响应消息数据的最大长度
private final int maxSize;
// ByteBuffer 内存池
private final MemoryPool memoryPool;
// 已读取字节大小
private int requestedBufferSize = -1;
// 存储响应消息数据体
private ByteBuffer buffer;
// 初始化构造函数
public NetworkReceive(int maxSize, String source, MemoryPool memoryPool) {
this.source = source;
// 分配4个字节大小的数据长度
this.size = ByteBuffer.allocate(4);
this.buffer = null;
// 能接收消息的最大长度
this.maxSize = maxSize;
this.memoryPool = memoryPool;
}
}
- EMPTY_BUFFER: 空 Buffer,值为 ByteBuffer.allocate(0)。
- source: final类型,用来确定对应 channel id。
- size: final类型,存储响应消息数据长度,大小为4字节。
- maxSize: final类型,接收响应消息数据的最大长度。
- memoryPool: final类型,ByteBuffer 内存池。
- requestedBufferSize: 已读取字节大小。
- buffer: 存储响应消息数据体。
从属性可以看出,包含2个 ByteBuffer,分别是 size 和 buffer。这里重点说下源码中的size字段的初始化。通过长度编码方式实现,上来就先分配了4字节大小的 ByteBuffer 来存储响应消息数据长度,即32位,与 Java int 占用相同的字节数,完全满足表示消息长度的值。
介绍完字段后,我们来深度剖析下该类的几个重要的方法。
04.1 readFrom()
public long readFrom(ScatteringByteChannel channel) throws IOException {
// 读取数据总大小
int read = 0;
// 1.判断响应消息数据长度的 ByteBuffer 是否读完
if (size.hasRemaining()) {
// 2.还有剩余,直接读取消息数据的长度
int bytesRead = channel.read(size);
if (bytesRead < 0)
throw new EOFException();
// 3.每次读取后,累加到总读取数据大小里
read += bytesRead;
// 4.判断响应消息数据长度的缓存是否读完了
if (!size.hasRemaining()) {
// 5.重置position
size.rewind();
// 6.读取响应消息数据长度
int receiveSize = size.getInt();
// 7.如果有异常就抛出
if (receiveSize < 0)
throw new InvalidReceiveException("Invalid receive (size = " + receiveSize + ")");
if (maxSize != UNLIMITED && receiveSize > maxSize)
throw new InvalidReceiveException("Invalid receive (size = " + receiveSize + " larger than " + maxSize + ")");
// 8.将读到数据长度赋值已读取字节大小,即数据体的大小
requestedBufferSize = receiveSize;
if (receiveSize == 0) {
buffer = EMPTY_BUFFER;
}
}
}
// 9.如果数据体buffer还没有分配,且响应消息数据头已读完
if (buffer == null && requestedBufferSize != -1) {
// 10.分配requestedBufferSize字节大小的内存空间给数据体buffer
buffer = memoryPool.tryAllocate(requestedBufferSize);
if (buffer == null)
log.trace("Broker low on memory - could not allocate buffer of size {} for source {}", requestedBufferSize, source);
}
// 11.判断buffer是否分配成功
if (buffer != null) {
// 12.把channel里的数据读到buffer中
int bytesRead = channel.read(buffer);
if (bytesRead < 0)
throw new EOFException();
// 13.累计读取数据总大小
read += bytesRead;
}
// 14. 返回总大小
return read;
}
该方法主要用来把对应 channel 中的数据读到 ByteBuffer 中,包括响应消息数据长度的 size 和响应消息数据体长度的 buffer,可能会被多次调用,每次都需要判断 size 和 buffer 的状态并读取。
在读取时,先读取4字节到 size 中,再根据 size 的大小为 buffer 分配内存,然后读满整个 buffer 时就表示读取完成了。
通过短短的30行左右代码就解决了工业级「拆包」 、「粘包」问题,相当的经典。
如果要解决「粘包」问题,就是在每个响应数据中间插入一个特殊的字节大小的「分隔符」,这里就在响应消息体前面插入4个字节,代表响应消息自己本身的数据大小,如下图所示:具体「拆包」的操作步骤如下:
- 调用 size.hasRemaining() 返回 position 至 limit 之间的字节大小来判断响应消息数据长度的 ByteBuffer 是否读完。
- 当未读完则通过调用 NIO 的方法 channel.read(size),直接把读取4字节的响应消息数据的长度写入到 ByteBuffer size 中,如果已经读取到了4字节,此时 position=4,与 limit 相同,表示 ByteBuffer size 已经读满了。
- 每次读取后,累加到总读取数据大小里
- 再次判断响应消息数据长度的缓存是否读完了。
- 如果读完了,先重置 position 位置为0,此时就可以从 ByteBuffer 中读取数据了,然后调用 size.getInt() 从 ByteBuffer 当前 position 位置读取4个字节,并转化成int 类型数值赋给 receiveSize,即响应体的长度。
- 如果有异常就抛出,包括响应数据体的长度无效或者大于最大长度等。
- 将读到响应数据长度赋值 requestedBufferSize,即数据体的大小。
- 如果响应数据体 buffer 还没有分配,且响应数据头已读完,分配 requestedBufferSize 字节大小的内存空间给数据体 buffer。
- 如果 buffer 分配成功,表示 size 已读完,此时直接把 channel 里的响应数据读到跟它大小一致的 ByteBuffer 中,再次累计读取数据总大小。
- 最后返回数据总大小。
04.2 complete()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complete() { // 响应消息头已读完 && 响应消息体已读完 return !size.hasRemaining() && buffer != null && !buffer.hasRemaining(); }
该方法主要用来判断是否都读取完成,即响应头大小和响应体大小都读取完。
04.3 size()
// 返回大小
public int size() {
return payload().limit() + size.limit();
}
public ByteBuffer payload() {
return this.buffer;
}
该方法主要用来返回响应头和响应体还有多少数据需要读出。
此时已经剖析完读 Buffer 的封装,接下来我们看看写 Buffer。
05 NetworkSend 封装过程
github 源码地址如下:
https://github.com/apache/kafka/blob/2.7/clients/src/main/java/org/apache/kafka/common/network/NetworkSend.java
https://github.com/apache/kafka/blob/2.7/clients/src/main/java/org/apache/kafka/common/network/ByteBufferSend.java
https://github.com/apache/kafka/blob/2.7/clients/src/main/java/org/apache/kafka/common/network/Send.java
调用关系图如下:05.1 Send 接口
我们先看一下接口 Send 都定义了哪些方法。
public interface Send {
// 要把数据写入目标的 channel id
String destination();
// 要发送的数据是否发送完了
boolean completed();
// 把数据写到对应 channel 中
long writeTo(GatheringByteChannel channel) throws IOException;
// 发送数据的大小
long size();
}
Send 作为要发送数据的接口, 子类 ByteBufferSend 实现 complete() 方法用于判断是否已经发送完成,实现 writeTo() 方法来实现写入数据到Channel中。
05.2 ByteBufferSend 类
ByteBufferSend 类实现了 Send 接口,即实现了数据从 ByteBuffer 数组发送到 channel:
public class ByteBufferSend implements Send {
private final String destination;
// 总共要写多少字节数据
private final int size;
// 用于写入channel里的ByteBuffer数组,说明kafka一次最大传输字节是有限定的
protected final ByteBuffer[] buffers;
// 总共还剩多少字节没有写完
private int remaining;
private boolean pending = false;
public ByteBufferSend(String destination, ByteBuffer... buffers) {
this.destination = destination;
this.buffers = buffers;
for (ByteBuffer buffer : buffers)
remaining += buffer.remaining();
// 计算需要写入字节的总和
this.size = remaining;
}
}
我们来看下这个类中的几个重要字段:
- destination: 数据写入的目标 channel id。
- size: 总共需要往 channel 里写多少字节数据。
- buffers: ByteBuffer数组类型,用来存储要写入 channel 里的数据。
- remaining: ByteBuffer数组所有的ByteBuffer 还剩多少字节没有写完。
介绍完字段后,我们来深度剖析下该类的几个重要的方法。
05.2.1 writeTo()
@Override
// 将字节流数据写入到channel中
public long writeTo(GatheringByteChannel channel) throws IOException {
// 1.调用nio底层write方法把buffers写入传输层返回写入的字节数
long written = channel.write(buffers);
if (written < 0)
throw new EOFException("Wrote negative bytes to channel. This shouldn't happen.");
// 2.计算还剩多少字节没有写入传输层
remaining -= written;
// 每次发送 都检查是否
pending = TransportLayers.hasPendingWrites(channel);
return written;
}
该方法主要用来把 buffers 数组写入到 SocketChannel里,因为在网络编程中,写一次不一定可以完全把数据都写成功,所以调用底层 channel.write(buffers) 方法会返回「已经写入成功多少字节」的返回值,这样调用一次后就知道已经写入多少字节了。
05.2.2 some other
@Override
public String destination() {
// 返回对应的channel id
return destination;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completed() {
// 判断是否完成 即没有剩余&pending=false
return remaining <= 0 && !pending;
}
/**
* always returns false as there will be not be any
* pending writes since we directly write to socketChannel.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hasPendingWrites() {
// 在PLAINTEXT下 pending 始终为 false
return false;
}
@Override
public long size() {
// 返回写入字节的总和
return this.size;
}
05.3 NetworkSend 类
NetworkSend 类继承了 ByteBufferSend 类,真正用来写 Buffer。
public class NetworkSend extends ByteBufferSend {
// 实例化
public NetworkSend(String destination, ByteBuffer buffer) {
// 调用父类的方法初始化
super(destination, sizeBuffer(buffer.remaining()), buffer);
}
// 用来构造4个字节的 sizeBuffer
private static ByteBuffer sizeBuffer(int size) {
// 先分配一个4个字节的ByteBuffer
ByteBuffer size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4);
// 写入size长度值
sizeBuffer.putInt(size);
// 重置 position
sizeBuffer.rewind();
// 返回 sizeBuffer
return sizeBuffer;
}
}
该类相对简单些,就是构建一个发往 channel 对应的节点 id 的消息数据,它的实例化过程如下:
- 先分配一个4个字节的 ByteBuffer 的变量 sizeBuffer,再把要发送的数据长度赋值给 sizeBuffer。
- 此时 sizeBuffer 的响应头字节数和 sizeBuffer 的响应数据就都有了。
- 然后调用父类 ByteBufferSend 的方法进行初始化。
另外 ByteBuffer[] 为两个 buffer,可以理解为一个消息头 buffer 即 size,一个消息体 buffer。消息头 buffer 的长度为4byte,存放的是消息体 buffer 的长度。而消息体 buffer 是上层传入的业务数据,所以 send 就是持有一个待发送的 ByteBuffer。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 KafkaChannel 是如何对上面几个类进行封装的。
06 KafkaChannel 封装过程
github 源码地址如下:
https://github.com/apache/kafka/blob/2.7/clients/src/main/java/org/apache/kafka/common/network/KafkaChannel.java
public class KafkaChannel implements AutoCloseable {
....
// 节点 id
private final String id;
// 传输层对象
private final TransportLayer transportLayer;
....
// 最大能接收请求的字节数
private final int maxReceiveSize;
// 内存池,用来分配指定大小的 ByteBuffer
private final MemoryPool memoryPool;
// NetworkReceive 类的实例
private NetworkReceive receive;
// NetworkSend 类的实例
private Send send;
// 是否关闭连接
private boolean disconnected;
....
// 连接状态
private ChannelState state;
// 需要连接的远端地址
private SocketAddress remoteAddress;
// 初始化
public KafkaChannel(String id, TransportLayer transportLayer, Supplier<Authenticator> authenticatorCreator,int maxReceiveSize, MemoryPool memoryPool, ChannelMetadataRegistry metadataRegistry) {
this.id = id;
this.transportLayer = transportLayer;
this.authenticatorCreator = authenticatorCreator;
this.authenticator = authenticatorCreator.get();
this.networkThreadTimeNanos = 0L;
this.maxReceiveSize = maxReceiveSize;
this.memoryPool = memoryPool;
this.metadataRegistry = metadataRegistry;
this.disconnected = false;
this.muteState = ChannelMuteState.NOT_MUTED;
this.state = ChannelState.NOT_CONNECTED;
}
}
我们来看下这个类中的几个重要字段:
- id: channel 对应的节点 id。
- transportLayer: 传输层对象。
- maxReceiveSize: 最大能接收请求的字节数。
- memoryPool: 内存池,用来分配指定大小的 ByteBuffer。
- receive: NetworkReceive 类的实例。
- send: NetworkSend 类的实例。
- disconnected: 是否关闭连接。
- state: KafkaChannel 的状态。
- remoteAddress: 需要连接的远端地址。
从属性可以看出,有3个最重要的成员变量:TransportLayer、NetworkReceive、Send。KafkaChannel 通过 TransportLayer 进行读写操作,NetworkReceive 用来读取,Send 用来写出。
为了封装普通和加密的Channel「TransportLayer根据网络协议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子类」而对于 KafkaChannel 提供统一的接口,「这是策略模式很好的应用」。
- 每个 NetworkReceive 代表一个单独的响应,KafkaChannel 读取的数据会存储到 NetworkReceive 中,当 NetworkReceive 读满,一个请求就完整读取了。
- 每个 Send 代表一个单独的请求,需要写出时只需赋值此变量,之后调用 write() 方法将其中的数据写出。
介绍完字段后,我们来深度剖析下其网络读写操作是如何实现的?
06.1 setSend()
public void setSend(Send send) {
if (this.send != null)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Attempt to begin a send operation with prior send operation still in progress, connection id is " + id);
// 设置要发送消息的字段
this.send = send;
// 调用传输层增加写事件
this.transportLayer.addInterestOps(SelectionKey.OP_WRITE);
}
// PlaintextTransportLayer 类方法
@Override
public void addInterestOps(int ops) {
//通过 key.interestOps() | ops 来添加事件
key.interestOps(key.interestOps() | ops);
}
该方法主要用来预发送,即在发送网络请求前,将需要发送的ByteBuffer 数据保存到 KafkaChannel 的 send 中,然后调用传输层方法增加对这个 channel 上「OP_WRITE」事件的关注。当真正执行发送的时候,会从 send 中读取数据。
06.2 write()
public long write() throws IOException {
// 判断 send 是否为空,如果为空表示已经发送完毕了
if (send == null)
return 0;
midWrite = true;
// 调用ByteBufferSend.writeTo把数据真正发送出去
return send.writeTo(transportLayer);
}
该方法主要用来把保存在 send 上的数据真正发送出去。
- 首先判断要发送的 send 是否为空,如果为空则表示在 KafkaChannel 的 Buffer 的数据都发送完毕了。
- 如果不为空就调用ByteBufferSend.writeTo() 方法通过网络 I/O 操作将数据发送出去。
06.3 read()
public long read() throws IOException { // 如果receive为空表示数据已经读完,需要重新实例化对象 if (receive == null) { // 确保分配了 NetworkReceive receive = new NetworkReceive(maxReceiveSize, id, memoryPool); } //如果未读完,尝试读取该对象 long bytesReceived = receive(this.receive); if (this.receive.requiredMemoryAmountKnown() && !this.receive.memoryAllocated() && isInMutableState()) { //pool must be out of memory, mute ourselves. mute(); } return bytesReceived; }
该方法主要用来把从网络I/O操作中读出的数据保存到 NetworkReceive 中。
- 判断 receive 是否为空,如果为空表示上次已读完,需要重新实例化 NetworkReceive 对象。
- 如果 receive 不为空,表示未读完,此时读取的还是原先的 NetworkReceive 对象,然后再调用 receive() 方法尝试把 channel 的数据读到 NetworkReceive 对象中。
- 最后返回读到的字节数。
06.4 maybeCompleteReceive()
public NetworkReceive maybeCompleteReceive() { if (receive != null && receive.complete()) { receive.payload().rewind(); NetworkReceive result = receive; receive = null; return result; } return null; } // NetworkReceive public boolean complete() { return !size.hasRemaining() && buffer != null && !buffer.hasRemaining(); }
该方法主要用来判断数据已经读取完毕了,而判断是否读完的条件是 NetworkReceive 里的 buffer 是否用完,包括上面说过的表示响应消息头 size ByteBuffer 和响应消息体本身的 buffer ByteBuffer。这两个都读完才算真正读完了。
- 当 buffer 读完后调用 rewind 重置 position位置。
- 将 receive 赋值给结果集 result
- 此时读完后将 receive 清空,以便下次读。
- 最后返回结果集 result,完成一次读操作。
06.5 maybeCompleteSend()
// 可能完成发送 public Send maybeCompleteSend() { if (send != null && send.completed()) { midWrite = false; transportLayer.removeInterestOps(SelectionKey.OP_WRITE); Send result = send; send = null; return result; } return null; } // PlaintextTransportLayer 类方法 @Override public void removeInterestOps(int ops) { // 通过 key.interestOps() & ~ops 来删除事件 key.interestOps(key.interestOps() & ~ops); } // ByteBufferSend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completed() { return remaining <= 0 && !pending; }
该方法主要用来是否写数据完毕了,而判断的写数据完毕的条件是buffer 中没有剩余且pending为false。
- 当写数据完毕后,取消传输层对 OP_WRITE 事件的监听,完成一次写操作。
- 将 send 赋值给结果集 result。
- 此时读完后将 send 清空,以便下次写。
- 最后返回结果集 result,完成一次写操作。
最后我们来聊聊事件注册和取消的具体时机,以便更好的理解网络 I/O 操作。
07事件注册与取消时机
我们知道 Java NIO 是基于 epoll 模型来实现的。所有基于 epoll 的框架,都有3个阶段:
- 注册事件(OP_CONNECT, OP_ACCEPT, OP_READ, OP_WRITE)。
- 轮询网络I/O是否就绪。
- 执行实际网络I/O操作。
这里我们来看下相关事件是何时被注册和取消的。
07.1 OP_CONNECT 事件
07.1.1 OP_CONNECT 事件注册时机
在 Selector 发起网络连接的时候进行「OP_CONNECT」事件注册。
public void connect(String id, InetSocketAddress address, int sendBufferSize, int receiveBufferSize) throws IOException {
SocketChannel socketChannel = SocketChannel.open();
SelectionKey key = null;
try {
// 注册 OP_CONNECT 到 selector 上
key = registerChannel(id, socketChannel, SelectionKey.OP_CONNECT);
} catch (IOException | RuntimeException e){}
}
07.1.2 OP_CONNECT 事件取消时机
在 PlainTransportLayer 明文传输层完成连接的时候取消 「OP_CONNECT」事件。
public boolean finishConnect() throws IOException {
// 删除连接事件,添加读事件
key.interestOps(key.interestOps() & ~SelectionKey.OP_CONNECT | SelectionKey.OP_READ);
}
07.2 OP_READ 事件
07.2.1 OP_READ 事件注册时机
从上面也可以看出,「OP_READ」事件的注册和「OP_CONNECT」事件的取消是同时进行的。
07.2.2 OP_READ 事件取消时机
由于 「OP_READ」事件是要一直监听是否有新数据到来,所以不会取消。并且因为是 Java NIO 使用的 「epoll 的 LT 模式」,只要「读缓冲区」有数据,就会一直触发。
07.3 OP_WRITE 事件
07.3.1 OP_WRITE 事件注册时机
在 KafkaChannel 真正发送网络请求之前注册「OP_WRITE」事件。
public void setSend(Send send) {
// 调用传输层增加写事件
this.transportLayer.addInterestOps(SelectionKey.OP_WRITE);
}
07.3.2 OP_WRITE 事件取消时机
public Send maybeCompleteSend() {
if (send != null && send.completed()) {
//完成一次发送后取消 OP_WRITE 事件
transportLayer.removeInterestOps(SelectionKey.OP_WRITE);
}
}
07.4 事件总结
对于不同事件类型的「事件就绪」:
- OP_READ事件就绪:即当有新数据到来,需要去读取。由于是基于 LT 模式,只要读缓冲区有数据,会一直触发。
- OP_WRITE事件就绪:即本地 socketchannel 缓冲区有没有写满。如果没有写满的话,就会一直触发写事件。所以要避免「写的死循环」问题,写完就要取消写事件。
- OP_CONNECT事件就绪: 即 connect 连接完成。
- OP_ACCEPT事件就绪:即有新的连接进来,调用 accept处理。
不同类型事件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 - OP_CONNECT事件:注册1次,连接成功之后,就取消了。有且仅有1次。
- OP_READ事件:注册之后不取消,一直监听。
- OP_WRITE事件:每调用一次send,注册1次。send成功,取消注册。
08 总结
这里,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重点。
1、带你先整体的梳理了 Kafka 对 Java NIO 封装的组件以及调用关系图。
2、分别带你梳理了传输层 TransportLayer 的明文网络传输层的实现、网络读操作 NetworkReceive、网络写操作 NetworkSend 的实现、以及 KafkaChannel 是如何进一步对上面组件进行封装提供更加友好的网络连接、读写操作的。
3、最后剖析了网络 I/O 操作过程中的事件注册和取消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