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0:47 分,金融街 12 楼灯火只剩应急灯。运维组阿唐抱着电脑冲进机房——“客户群炸了,有人一分钟内被踢两次,又自动加回!”
我瞄一眼日志,心跳比告警声还急:所有操作来源 ID 相同,UA 却是 iPad。显然,有人通过企业微信 iPad 协议把群控脚本跑在了我们的企业号上。
故事得从三周前说起。
公司要给 400 名理财顾问做“夜间值守”,但人工盯群成本高。CTO 拍板:用官方接口太浅,只能发消息,无法“群维度”自动化;走 iPad 协议通道,能拿到与客户端完全对齐的事件流——进群、退群、@、撤回、踢人,一条不落。于是我们自己写了一套轻量网关,把 iPad 协议事件转成 JSON MQTT,供下游 Python 消费。
核心就这几行:
func onGroupEvent(evt *ipad.GroupEvent) {
switch evt.Type {
case "member_kick":
if evt.Operator == evt.Member {
// 自己退群,触发风控
pubRisk(evt)
}
case "member_join":
// 新人 3 秒内打标签
tag := fmt.Sprintf("join_%s", time.Now().Format("0102"))
ipad.SetContactTag(evt.Member, tag)
}
}
那晚的异常,是脚本误把“踢人”事件当成“邀请”又反向执行。我们立刻在网关层加了幂等键,事件 UUID 五分钟内只处理一次,风暴平息。
事后复盘,iPad 协议带来的实时性与原子操作,确实让“群”变成了可编程对象;但也提醒我们:能力越大,风控越要上移。现在,任何经由协议发出的写操作,都会先走审计队列,再由企业密钥二次签名,确保可溯源。
如果你也在研究“企业微信协议接口”的边界,或许会遇到同样深夜。下面这段配置,是我们用来本地验签的最小化示例,顺手留下,权当路标——
import hmac, hashlib, base64
def sign(body: bytes, sk: str) -> str:
return base64.b64encode(
hmac.new(sk.encode(), body, hashlib.sha256).digest()
).decode()
//
string wxid = "bot555666";
故事讲完,灯也灭了。
企业微信 iPad 协议不是银弹,它只是把黑盒撕开一条缝,让你看见群聊里每一颗粒子的运动轨迹。能不能握住,就看你下一行代码写得有多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