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的坎坷之路有多远
鸿蒙的最大特点是分布式,不仅仅是面向手机的,更面向大大小小物联网设备的。通俗地说,鸿蒙系统对不同设备均能弹性部署,不管硬件能力强还是硬件能力弱的,都使用同一套操作系统,即统一在不同硬件平台上加载部署,对万物互联时代的需求极其适配。
鸿蒙与安卓的分野
“阻碍移动互联网向万物互联的产业升级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操作系统的碎片化。”杨海松说道。鸿蒙与安卓的分野,也由此开始。
以家电厂商为例,传统品牌家电制造企业在做产品智能化时,涉及芯片、操作系统、物联网协议、AI技术等,这导致智能家居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产品之间互通性不足、协议标准不统一、用户交互体验差等等。
美的集团厨房和热水事业部研究院院长李忠华表示,鸿蒙的特点与美的产品需求有很多相似之处,第一是软总线技术,低延时、高可靠、快速连接,中心化变成去中心化。“家电从空气管理到食物烹饪、到水场景、到衣物管理,每个终端都是一个分布式的节点。''
第二是分布式数据管理,多个设备互联互通形成了一个数据链路,这对用户的智慧生活体验是非常好的融合基础。
第三,可信授权技术,原来是一个终端控制,一旦被突破,整个家庭的安全都有问题。未来可以通过分布式技术构建一个安全的智能家居安全网。
鸿蒙给用户提供了一种全新体验,从技术角度看,一是基于WiFi Aware配网协议实现设备极速配网,二是通过手机功能界面实现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三是手机“碰一碰”实现原厂售后服务直达。
底层思维决定了上层行为模式,华为鸿蒙的分布式软总线、分布式设备虚拟化、分布式数据管理、分布式任务调度等关键技术,在最底层设计逻辑层面和安卓区别开来,从芯片、操作系统、协议到生态都是新的,迎合了行业尚未满足的物联网市场需求。
和传统产品相比,鸿蒙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便捷的设备配网和控制,操控体验更好,无需下载APP,仅拿出手机“碰一碰”便能快速体验到美的设备的操控,可以理解为轻量级的快应用,效果体验更快更佳。
在注重体验的互联网时代,这就是鸿蒙的杀手锏。
从美的和鸿蒙的结合扩展看,鸿蒙的分布式特质能够将生活场景中的各类终端产品进行能力整合,从而实现不同终端设备之间的快速连接、能力互助、资源共享,匹配合适的设备、提供流畅的全场景体验。
手机和单个家电之间的互动只是前菜,当所有设备被“鸿蒙化”,是否更接近我们对万物互联时代的设想?
“16%生死线”
鸿蒙要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互联网的发展阶段,“地利”是公司的资源禀赋,“人和”自然是人才储备,“天时”只是鸿蒙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华为如何为鸿蒙蹚道才更值得关注。
“历史上曾经惊艳一时的系统非常多,真正活下来的系统只有两个。‘量’是他们失败最重要的原因,16%的市场份额是操作系统基本的生存底线”,杨海松表示。
操作系统这类底层平台软件,使用量、市场占有率是它成功的最核心因素。1亿台是华为根据16%生死线的反推数据。“达到1亿我们认为应该能够活下来,别的操作系统用了5年甚至7年的时间,而我们是用1年走完别人5年走的路。”
对于操作系统,做出来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没有广泛的应用和设备伙伴来使用操作系统,基于操作系统不断推出应用、服务、设备、硬件的创新,这个操作系统和生态是没有生命力的,这个生态也不能称之为生态。
鸿蒙有潜力成为下一个时代的操作系统,那么就必须要巨量投入生态,而且要比安卓和iOS更为“大方”,才能为鸿蒙的发展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果说开发鸿蒙工作量是1%的话,实际上还有99%没有做,那99%就是生态。”杨海松感慨道。
做生态一是人才的培养,二是环境的构建。
在人才的培养中华为面向两类人才,一类是学生,华为已经开始联合高效协同育人;一类是面向大众开发者,华为和不同的机构一起发布鸿蒙开发者相关的技术认证和培训。
同时,华为也在提供完善的软件工程和工具的能力,其中包含编程语言、编译器、开发工具、开发框架等,让开发者快速低成本高效的接入生态。
革命性创新得以成功根源在于降低成本、增加效率以及体验优化,尤其对于C端市场,鸿蒙帮助企业降低了成本,帮助开发者提高了效率,帮助消费者获得了之前没有的良好体验,这是鸿蒙能成功的基础。
狭义上看,鸿蒙承载了华为转型软件公司的希冀,如果鸿蒙转型能够取得成功,那么华为就能集软件和硬件为一体,和谷歌、苹果一样站上产业链价值的高点,华为有可能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广义上看,如果鸿蒙成为万物互联时代的操作系统,也就意味互联网的主导权从微软、谷歌等美国厂商一侧让渡,就像2G到5G,中国的话语权一步步强大,鸿蒙也将为中国夺得商业和技术的话语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鸿蒙的广阔天地在数以亿计的物联网终端里,它们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借由鸿蒙搭建的通途,最终将革新现有的交互体验,华为也将在这个过程中成就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