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不负 码向未来#成长纪实:一名HDE与HDG的初心与坚持 原创
大家好,我是李游,一名在技术路上走了十七年的“老司机”。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与鸿蒙的故事——一段从“好奇”到“热爱”,从“学习者”到“布道者”的旅程。这条路,不只是技术的积累,更是心灵的成长。
如果你也在学习鸿蒙,或者对它的未来充满期待,希望我的经历能给你一点力量。

一、初识鸿蒙:一场技术与时代的相遇
我认识鸿蒙很早。早在它刚刚露出雏形的时候,我就被它的理念所吸引。作为一名深耕前端领域多年的开发者,我经历过从jQuery到React、从PC端到移动端的每一次技术变迁。但鸿蒙的出现,让我第一次感觉到——我们可能正站在下一个时代的门槛上。
它不是另一个安卓,也不是另一个iOS。鸿蒙的“分布式架构”和“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理念,深深触动了我。我记得当时我在想:如果未来的应用可以无缝在手机、平板、手表、甚至车载设备之间流转,那该是多么酷的一件事?这种“万物互联”的愿景,不正是我们技术人一直梦想的吗?
但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有过犹豫。新的系统、新的开发模式、新的生态……这一切都意味着要从头学起。可当我回想起自己从2009年开始写技术博客、2015年录制第一门在线课程时的初心——不正是为了不断挑战自己、拥抱变化吗?于是,我决定跳进这个“新世界”,看看它到底有多精彩。
二、深入学习:从“Hello World”到“系统架构”
学习一门新技术,就像学一门新语言。一开始,我总是从最基础的“Hello World”开始。鸿蒙的ArkTS语言,对我这个前端老手来说并不陌生——它基于TypeScript,让我很快找到了感觉。但真正深入后,我才发现它的独特之处。
比如,鸿蒙的“原子化服务”理念,让我重新思考了“应用”的边界。传统的APP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存在,而鸿蒙的服务可以拆分成更小的“原子”,在需要的时候、由需要的设备组合起来。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更打开了开发者的想象空间。
我还花了很多时间研究鸿蒙的分布式架构。我记得有一次,为了理解“分布式软总线”的原理,我整整两周都在读文档、看源码、写Demo。那段时间,我常常在深夜对着屏幕发呆,心里反复问自己:“这样设计到底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通了——它不是为了“连接”而连接,而是为了“智能”而连接。设备之间的协作,不是简单的数据同步,而是基于场景的智能决策。
这种“顿悟”的时刻,是我学习路上最珍贵的礼物。它让我意识到,鸿蒙不只是代码的堆砌,更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思考。
三、社区贡献:从“独行者”到“引路人”
如果只是自己学习,那这条路可能会走得很孤独。幸运的是,我很快发现,鸿蒙有一个非常活跃的开发者社区。2023年,我正式成为鸿蒙生态的KOL,也开始在CSDN、51CTO、思否等平台分享我的学习心得。

在思否社区,我担任了鸿蒙专区的主理人。 从2024年1月开始,我和其他主理人一起,从零搭建了这个专区。到今天,这里已经有了356页的讨论、超过10600条问答互动。我每天都会花时间回复新手的问题,也和许多资深开发者一起探讨更深层次的技术话题。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在群里问:“鸿蒙的学习曲线是不是太陡了?我感觉自己跟不上。”我回复他:“我当年学前端的时候,也觉得CSS是天书。但现在回头看,那些最难的路,往往是成长最快的路。”后来,他坚持了下来,甚至开始在公司内部推广鸿蒙开发。这种“陪伴成长”的感觉,让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除了线上社区,我也积极参与线下的鸿蒙活动。2023年12月,我参加了北京站的“鸿蒙生态学堂创新实训营”;2024年1月,我在深圳的“HarmonyOS应用开发技术论坛”上做了分享;同年4月,我又在北京国测国际会议中心的鸿蒙会场与许多同行交流……这些经历,让我真切地感受到:鸿蒙的生态,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
四、HDE与HDG:从“参与者”到“组织者”
如果说社区贡献让我找到了“归属感”,那么成为华为HDE(Huawei Developer Expert)和HDG(Huawei Developer Groups)组织者,则让我真正成为了鸿蒙生态的“建设者”。

2024年8月,我正式成为了华为HDE专家。 这份荣誉,不仅仅是对我技术能力的认可,更是对我社区贡献的肯定。我记得收到通知邮件的那一刻,我坐在电脑前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起了那些熬夜写教程的日子、那些在群里耐心解答的夜晚、那些在活动现场与开发者热烈讨论的瞬间……这一切,突然都有了意义。
作为HDE,我的责任更重了。我不再只是一个“分享者”,更是一个“连接者”。我需要帮助更多的开发者理解鸿蒙的价值,也需要把社区的声音反馈给华为。这种“双向奔赴”的关系,让我对鸿蒙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同时,我也成为了华为HDG北京站的组织者。 从2024年底开始,我陆续在北京组织了多场HDD(Huawei Developer Day)鸿蒙赋能交流会。每一场活动,从策划主题、邀请嘉宾、宣传推广到现场执行,我都亲力亲为。
我记得2025年3月的那场活动,我们邀请了来自不同行业的开发者,一起探讨“鸿蒙在AI时代的机遇”。现场座无虚席,讨论环节更是异常热烈。活动结束后,一位年轻的开发者走过来对我说:“李老师,谢谢你们组织这样的活动。我本来对鸿蒙的未来有些迷茫,但现在我找到了方向。”

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技术或许会迭代,但开发者之间的互助与共鸣,是永恒的。
五、成长心声:技术之路,是修行更是修行
回顾这段鸿蒙学习之路,我最大的感触是:技术学习,从来不只是学代码,更是学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面对未知的勇气,也是一场马拉松。

我曾经在教学中常说:“程序员的核心能力,不是写代码的速度,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鸿蒙的学习,恰恰强化了这一点。它让我重新审视“跨端开发”“分布式计算”“原子化服务”这些概念背后的本质——它们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同时,这段经历也让我更加坚信“社区的力量”。技术之路,不是孤独的马拉松,而是一群人的接力赛。我在社区里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有的是在校学生,有的是资深架构师,有的是创业者……但我们都在为同一个梦想努力:让鸿蒙生态更加繁荣。
六、未来展望:与鸿蒙一起,走向万物互联
如今,我依然每天在社区里回答问题、录制课程、组织活动。我还在编写一本关于HarmonyOS Next的书籍,希望能帮助更多开发者从零开始掌握鸿蒙开发。

有人说:“鸿蒙还在成长,你现在投入这么多精力,值得吗?”我的回答永远是:“值得。”因为我相信,我们正在参与的,不只是一个操作系统的建设,更是一个时代的开启。
未来的鸿蒙,会走向哪里?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只要我们一起坚持、一起探索、一起创新,这条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最后,我想对每一位正在学习鸿蒙的你说:不要害怕从零开始,不要担心路途遥远。每一个伟大的生态,都是由无数个平凡的坚持组成的。你今天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尝试,都在为那个“万物互联”的未来投票。
我是李游,一名鸿蒙生态的“老司机”,也是一名永远在路上的学习者。期待在鸿蒙的世界里,与你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