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自动驾驶“上路”,和特斯拉的可不一样
也许我们不知道宇宙的尽头在哪里,但可以确定的是,“造车”已经成为众多科技公司的“尽头”。
最近,华为入局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小米宣布百亿造车计划。另据最新消息称,OPPO 也开始筹备造车,创始人陈明永已在摸底调研。
同为跨界“造车”,小米选择自己造车,目前还停留在 PPT 阶段,而华为选择的是帮助别人造车,并且已经“有车”上路了。
4 月 17 日,北汽旗下新能源汽车品牌极狐正式发布纯电轿车阿尔法 S,其中搭载华为 HI 基础版车型,支持高速道路自动驾驶,高阶版车型则支持城市道路自动驾驶。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 2021 年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自动驾驶能够做到在闹市无干预自动驾驶一千公里,并自信地表示“这比特斯拉好多了”。
一时间,“华为自动驾驶超过特斯拉”的相关话题引发网友热议。那么,华为自动驾驶究竟如何呢。
华为自动驾驶:没走特斯拉老路
近日,有汽车博主曝光了号称是华为无人驾驶系统的视频,据悉,视频是装有华为智能驾驶系统的极狐阿尔法 S 的无人驾驶演示。
从试驾视频上看,整个试驾过程都是在上海的开放道路上进行。试驾时,开启导航设定目的地后,系统将规划出对应的路线,然后开始行进。
试驾过程中,车辆对行人、逆行汽车、电动车可以安全避让;红绿灯自动启停、自动转向;避让拥挤车辆,对车后情况的应急处理等,全程无人工干预。
从视频可以看出,这部车已经具备了 L4 级别能力,基本上已经可以帮你“代驾”,之所以它有如此惊艳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华为激光雷达系统,而这也是华为这套智能驾驶系统与特斯拉最大的区别。
“激光雷达是个愚蠢的解决方案。”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曾公开反对在自动驾驶技术中使用激光雷达方案。他认为,既然人类能够通过视觉信息 + 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进行安全驾驶,这意味着自动驾驶也能通过视觉感知 + 算法决策来实现。
特斯拉自动驾驶采用的是摄像头 + 毫米波雷达的解决方案,其工作原理类似我们的眼睛一样,能直接看到公路上的人、物体、交通分隔线,识别度最高。但是眼睛有的问题它都有,夜晚、雨、雪、雾都会影响它的判断。而加入毫米波雷达后,可以判断物体的距离和速度,更不受夜晚、雨雪的影响,价格也很低。
但毫米波雷达在分辨率上终是硬伤,一些环境下它无法判断物体的表面形状。因此,在这一点上,毫米波雷达就大不如激光雷达。
从探测精度上来讲,激光雷达具有探测精度高、探测范围广及稳固性强等好处,在正确度方面,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距离受到频段损耗的直接制约(想要探测的远,就必须使用高频段雷达),也无法感知行人,并且对周边所有停滞物无法进行精准的建模。
那么,特斯拉为什么不用呢?因为成本太高。
以海外激光雷达企业 Velodyne 为例,其 16 线、32 线、64 线激光雷达对外售价,分别高达 4000 美元、4 万美元、8 万美元。相比之下,一个摄像头的硬件成本才几百美元。
不过,华为正在通过自研的激光雷达降低成本,华为宣称将 96 线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到 200 美金以内。
当然,不管是摄像头 + 毫米波雷达的解决方案,还是激光雷达解决方案,都有各自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很显然行业内已经有了共识,在未来的几年内,L3-5 的自动驾驶系统中,激光雷达将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以软硬件协同才能造好车
传统汽车五大核心部件为发动机、底盘、车身、变速箱和电气设备,智能汽车则完全改变。博世、德尔福等零部件巨头根据汽车电子部件功能,将整车部件划分为动力域、智能驾驶域、智能座舱域、底盘域、车身域等。
目前,华为在智能汽车动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以及车载芯片方面积累了深厚的技术,软硬件协同成为华为造车的护城河。
在软件层面,华为发布了鸿蒙 OS 智能座舱,车机搭载了鸿蒙操作系统,支持手机、车载屏、座舱之间的互动。还有“华为八爪鱼”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基于数据、高精地图、算法构建平台,帮助车企开发自动驾驶功能。另外,华为在多形态电驱、充电及电池管理系统、集成化热管理系统等方面都有研发。
华为造车的硬件同样具有领先优势。华为拥有车载 AI 芯片,并基于芯片构建了车载计算平台 MDC,集成了华为自研的 host CPU 芯片,AI 芯片,ISP 芯片,SSD 控制芯片等,实现了软硬件一体化。
传感器方面,华为发布了等效 100 线等混合固态激光雷达、4D 成像毫米波雷达、8M 前视双目摄像头、超级鱼眼摄像头等装备。
👍👍👍
华为加油!32W有点贵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