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全面封杀,逼华为加速造车 原创
最近的人事调整说明,在美国全面封杀的威胁之下,华为将加速造车。
近日有媒体报道,华为车BU COO、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已被停职,余承东将全面掌管华为的汽车业务。
在这则报道被大量转载发酵之后,华为依然没有做出任何回应。同时,王军也已经有半个多月未曾公开露面。种种迹象表明,报道并非空穴来风,十有八九是确有其事。
这次人事调整说明,华为内部关于汽车业务的路线之争已经尘埃落定。在美国全面制裁的威胁之下,华为将加速造车。
华为汽车业务路线之争:智选车胜出
在 2019 年官宣进入汽车行业时,华为对汽车业务的愿景是发挥其 ICT 技术的优势,为车企提供零部件和技术支持,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隐形冠军。
为了能够与更多的车企合作,华为反复强调“不造车“,而是要“帮助车企造好车”。
如何帮助车企造好车?华为先后给出了两条路线:HI 模式(Huawei Inside)和智选车模式。
HI 模式中,华为与车企联合共创,提供全栈智能网联汽车解决方案(SoC+OS),包括计算与通讯架构。该模式下,华为与车企联合开发,合作关系大大加深,从研发再到软硬件上车需要华为深度参与。
HI 模式在早期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HI 版极狐一鸣惊人,展现出了强大的自动驾驶能力。但是由于进度缓慢、售价高昂,极狐现在已经凉了大半。HI 模式的另一个案例是阿维塔,目前新车刚刚上市,效果还有待检验。
智选车模式中,华为不仅参与产品造型设计、内饰设计,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同时还负责车型营销和终端销售。该模式下华为在渠道和品牌上深度加持,参与程度最深,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智选车模式的“含华量”更高,发展也更成功。华为与赛力斯联合打造了问界品牌,2022 年 3 月份开始交付,全年交付量超过 7.5 万辆,是成长最快的新势力品牌之一。
在这两条路线中,HI 模式更加符合华为做智能网联汽车供应商的初衷,而智选车模式则在造车的边缘疯狂试探——大多数消费者将问界汽车等同于华为汽车,华为离造车就差收购赛力斯这一步之遥了。
HI 模式的主导者是王军,智选车模式的主导者是余承东。
现在王军被停职,余承东全面掌管华为的汽车业务,说明这两条路线的竞争已经明朗——华为将加码智选车模式,暂停 HI 模式。
从不造车到差一步造车:美国制裁逼华为转型
从 HI 模式的坚决不造车,到加码智选车模式距离造车只差一步,华为汽车业务发生转变固然是受到了 HI 模式进展不顺、消费者 BG 大佬力主造车等内部因素的影响,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美国的步步紧逼。
近日据外媒报道,随着美国政府加大对中国科技行业的打击力度,美国正联手日本、荷兰,进一步限制向中国出口芯片制造设备,严格封锁芯片技术。
同时,拜登政府正在考虑切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其所有美国供应商的联系,美方技术可能将全面禁止出售给华为。
一旦新的制裁政策正式出台,华为的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都将无芯可用,消费电子业务可能会全面停摆,华为的营收将急剧下降。
破解制裁的核心是研发出独立自主的芯片制造技术,但这个过程注定是漫长且耗资巨大的。
当消费电子业务倒下去,就必须有新的业务来创造营收,为华为赢得生存的时间和研发的资金。
汽车就是替代消费电子的新业务。
在去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那封著名的“把寒气传递给每一个人”内部信中,其实就已经对华为汽车业务提出了缩减开支、加强商业化的明确要求。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不能铺开一个完整战线,要减少科研预算,加强商业闭环,研发要走模块化的道路,聚焦在几个关键部件作出竞争力,剩余部分可以与别人连接。”
在这个面临全面制裁的危机关头,华为已等不了重研发、见效慢的 HI 模式,只能选择重品牌、见效快的智选车模式。
在必要的时候,华为甚至可能捅破窗户纸,亲自下场造车。
写在最后
加码智选车模式、暂停 HI 模式,将改变华为汽车业务的商业模式。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企会把华为视为直接竞争对手,而不是帮助自己的供应商。同时,也会有一批二三线车企投入华为阵营,借助华为的品牌、技术和渠道获得快速发展。
2023 年,华为智选车的规模将会快速增长。问界将在上半年推出 M5 升级版,下半年推出品牌旗舰车型 M9;华为与奇瑞的智选车合作正在快速推进,新车也会在今年发布。同时,江淮、北汽也都将加入华为的智选车阵营。
在内部统一思想、消除分歧之后,华为的汽车业务有望迎来更快的发展。
更多精彩原创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智能车指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