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3000辆!华为“造车”步步为营
华为的加入正在使新能源汽车的格局发生变化。5 月 15 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3 月份首款鸿蒙汽车问界 M5 开始交付后,目前问界 M5 单日订单突破 1000 辆。
4 月份,在新能源 SUV 汽车销量排行榜上,问界 M5 销量 3245 辆位列第八,居于理想 ONE 之后。而如今快速的发展速度,也让人们对华为“造车”有了新的畅想。
01
智能化能否支撑销量
一直承诺不造车的华为,却一直在造车的边缘试探,经过多年积累,华为已经在自动驾驶、三电技术、智能座舱方面掌握了较为关键的技术,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打造出新品牌 AITO,问界 M5 就是这个新品牌的首张答卷。
该款车搭载 HarmonyOS 系统智能座舱,使之成为一众竞品中的亮点。HarmonyOS 是一款横跨多种终端的操作系统,包括手机、平板、智能座舱等。
也就是说,操作汽车的中控系统将会像操作手机一样便捷,其在 UI 设计、视觉体验上也尽量向手机靠拢。
例如问界 M5 的中控屏幕采用类似手机、平板桌面一样的壁纸设计,菜单栏居于下方,可用手指触控滑动操作,其中内置的影音、娱乐系统,界面设计也和平板上“爱优腾”等 APP 高度相似。不少车评人谈到,“这相当于在车里安了一个华为 Mate Pad”。
不过市场关注的是,这样的创新能否支撑得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常务董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余承东的豪言。
余承东曾表示,AITO 期望一年 30 万辆的销售成绩,在近期采访中,又对媒体表示目前全球“缺芯”,产能难以提振,一年能达到 10-20 万辆的目标就已比较理想。
和同行对比,会令数字变得具象很多。据各企业公布数据,目前风头正劲的蔚来、小鹏、理想在 2021 年分别销售约 9.14 万辆、9.82 万辆、9.05 万辆,同比 2020 年数据,上述三家企业分别增长约 109%、263%、177%。
也就是说,目前在高速增长的三家品牌,年销售尚未突破十万大关,而全年交付突破 40 万辆的特斯拉,和逼近 60 万的比亚迪,早已牢牢占据市场。
华为的软件能力能否成为其市场竞争中的利器,目前尚不明朗,北京商报记者也就此问题采访华为方面,但截至发稿,并未获回复。
02
为拓展生态寻找载体
不过抛开 AITO 从华为公司层面来看,切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似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认为,严格来说,华为确实恪守诺言没造车,其目的乃是推广鸿蒙系统,打造自己的生态圈。
自 2019 年鸿蒙系统问世已历三载,如今其应用仍显局限。华为在鸿蒙系统开发上投入颇多,制作出一个移动端、车联网、智能家居均囊括其中的生态圈,造车不是重点,拓展鸿蒙系统的运营终端才是目标。
华为在 2021 年财报中,也透露出此种想法,不想自家系统错过智能驾驶的浪潮。华为方面表示,未来十年,电动化 + 智能化的大潮不可阻挡,ICT 技术与汽车产业趋于融合。
预计到 2030 年,中国自动驾驶新车渗透率将超过 20%;车载算力将整体超过 5000 TOPS;车载单链路传输能力将超过 100Gbps。
在 IoT 硬件领域,华为正式宣布将 HUAWEI Hi Link 与 Powered by HarmonyOS 全面升级为鸿蒙生态全新技术品牌“鸿蒙智联”。
在去年的华为开发者大会 2021 上,华为发布了最新的 HarmonyOS 3 开发者预览版,带来 HarmonyOS 设计系统、方舟开发框架 3.0、方舟编译器 3.0 等开发工具的升级版,希望能通过更开放的平台和系统,吸引更多开发者。
不过梁振鹏认为,由于目前华为与车企还是合作为主,对汽车产业不够深入,想依靠鸿蒙系统,使汽车成为媲美通信设备的重要板块,至少三到五年之内难以实现。
03
争夺话语权非一日之功
更有市场观点认为,华为的野心不止于此,最终想成为“新能源车领域的高通”。
言下之意是,目前手机品牌林林总总,竞争厮杀,然而大多安卓手机都采购骁龙芯片,如今华为手握智能车载系统,日后无论新能源车市场如何变迁,华为总能保障利润。
梁振鹏认为,目前来看,践行这一方略难度不小,很多知名的大型汽车企业都有自己的智能系统,未必会选择华为,如今和赛力斯合作,也是看中其规模较小,更需要借助华为一臂之力。
实际上,此前上汽集团一句“不愿出卖灵魂”宣告其与华为合作搁浅,拥抱华为的除了赛力斯,还有极狐阿尔法 S 这样刚刚入局的新品牌。
据极狐阿尔法公布数据,其在今年 4 月份交付了 1140 辆,环比增长 54%,同比增长 1113%,1-4 月份累计交付 3186 辆,同比增长 750%。
在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看来,高通、谷歌这样的公司能够占据上游,是因为其产品骁龙或安卓,都有非常明显的、基于技术研发与创新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但在汽车领域,华为的鸿蒙平台无论是创新性还是重要性,都不足以与高通或安卓相比。
沈萌直言:“在出售手机业务后,汽车具有接续华为庞大研发能力的潜力,但是汽车产业也远比手机产业更加复杂和庞大,不像手机产业更容易产生变革,所以除非华为能够在鸿蒙之外更深入参与汽车产业链,否则很难具有像手机产业一样话语权”。
来源:转载自北京商报